学曲谱,请上曲谱自学网!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时间:2020-03-25 05:52:00编辑:刘牛来源:曲谱自学网

曲谱自学网今天精心准备的是《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下面是详解!

data-log="fm:oad,pos:oad-ti,si:0,relv:0,st:2"初二数学下册全书全部知识点总结,预习用,赶...

标好单元!速度!!...

标好单元!速度!!

第十一章 全等三角形

1.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2.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三边相等(SSS)、两边和它们的夹角相等(SAS)、两角和它们的夹边(ASA)、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AAS)、斜边和直角边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HL)。

3.
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平分这个角,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4.
角平分线推论: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叫的平分线上。

5.
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或利用它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的基本方法步骤:①、确定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②、回顾三角形判定,搞清我们还需要什么,③、正确地书写证明格式(顺序和对应关系从已知推导出要证明的问题).

6.
第十二章 轴对称

1.如果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3.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

4.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5.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6.轴对称图形上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7.画一图形关于某条直线的轴对称图形的步骤:找到关键点,画出关键点的对应点,按照原图顺序依次连接各点。

8.点(x,y)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y)

点(x,y)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y)

点(x,y)关于原点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y)

9.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简称为“三线合一”。

10.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角对等边。

11.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相等,等于60°,

1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两个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13.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14.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第十三章 实数

※算术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记作 。0的算术平方根为0;从定义可知,只有当a≥0时,a才有算术平方根。

※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根等于a,即x2=a,那么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

※正数有两个平方根(一正一负)它们互为相反数;0只有一个平方根,就是它本身;负数没有平方根。

※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数a的相反数是-a,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第十四章 一次函数

1.画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一、列表(一次函数只用列出两个点即可,其他函数一般需要列出5个以上的点,所列点是自变量与其对应的函数值),二、描点(在直角坐标系中,以自变量的值为横坐标,相应函数的值为纵坐标,描出表格中的个点,一般画一次函数只用两点),三、连线(依次用平滑曲线连接各点)。

2.根据题意写出函数解析式:关键找到函数与自变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列出等式,既函数解析式。

3.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特别地,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4.正比列函数一般式:y=kx(k≠0),其图象是经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

5.正比列函数y=kx(k≠0)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在一次函数y=kx+b中: 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6.已知两点坐标求函数解析式(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

把两点带入函数一般式列出方程组

求出待定系数

把待定系数值再带入函数一般式,得到函数解析式

7.会从函数图象上找到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既与x轴的交点坐标横坐标值),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既两函数直线交点坐标值)

第十五章 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

1.同底数幂的乘法

※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m,n都是正数)是幂的运算中最基本的法则,在应用法则运算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法则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幂的底数相同而且是相乘时,底数a可以是一个具体的数字式字母,也可以是一个单项或多项式;

②指数是1时,不要误以为没有指数;

③不要将同底数幂的乘法与整式的加法相混淆,对乘法,只要底数相同指数就可以相加;而对于加法,不仅底数相同,还要求指数相同才能相加;

④当三个或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法则可推广为 (其中m、n、p均为正数);

⑤公式还可以逆用: (m、n均为正整数)

2.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1. 幂的乘方法则: (m,n都是正数)是幂的乘法法则为基础推导出来的,但两者不能混淆.

※2. .

※3. 底数有负号时,运算时要注意,底数是a与(-a)时不是同底,但可以利用乘方法则化成同底,

如将(-a)3化成-a3

※4.底数有时形式不同,但可以化成相同。

※5.要注意区别(ab)n与(a+b)n意义是不同的,不要误以为(a+b)n=an+bn(a、b均不为零)。

※6.积的乘方法则:积的乘方,等于把积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即 (n为正整数)。

※7.幂的乘方与积乘方法则均可逆向运用。

3. 整式的乘法

※(1). 单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单项式乘法法则在运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积的系数等于各因式系数积,先确定符号,再计算绝对值。这时容易出现的错误的是,将系数相乘与指数相加混淆;

②相同字母相乘,运用同底数的乘法法则;

③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要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④单项式乘法法则对于三个以上的单项式相乘同样适用;

⑤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结果仍是一个单项式。

※(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是通过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即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积是一个多项式,其项数与多项式的项数相同;

②运算时要注意积的符号,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③在混合运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

※(3).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中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要防止漏项,检查的方法是:在没有合并同类项之前,积的项数应等于原两个多项式项数的积;

②多项式相乘的结果应注意合并同类项;

③对含有同一个字母的一次项系数是1的两个一次二项式相乘 ,其二次项系数为1,一次项系数等于两个因式中常数项的和,常数项是两个因式中常数项的积。对于一次项系数不为1的两个一次二项式(mx+a)和(nx+b)相乘可以得

4.平方差公式

¤1.平方差公式: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等于它们的平方差,

※即 。

¤其结构特征是:

①公式左边是两个二项式相乘,两个二项式中第一项相同,第二项互为相反数;

②公式右边是两项的平方差,即相同项的平方与相反项的平方之差。

5.完全平方公式

¤1. 完全平方公式: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它们的积的2倍,

¤即 ;

¤口决:首平方,尾平方,2倍乘积在中央;

¤2.结构特征:

①公式左边是二项式的完全平方;

②公式右边共有三项,是二项式中二项的平方和,再加上或减去这两项乘积的2倍。

¤3.在运用完全平方公式时,要注意公式右边中间项的符号,以及避免出现 这样的错误。

添括号法则:添正不变号,添负各项变号,去括号法则同样

6. 同底数幂的除法

※1. 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 (a≠0,m、n都是正数,且m>n).

※2. 在应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法则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同底数幂相除”而且0不能做除数,所以法则中a≠0.

②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等于1,即 ,如 ,(-2.50=1),则00无意义.

③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p次幂(p是正整数),等于这个数的p的次幂的倒数,即 ( a≠0,p是正整数), 而0-1,0-3都是无意义的;当a>0时,a-p的值一定是正的; 当a<0时,a-p的值可能是正也可能是负的,如 ,

④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

7.整式的除法

¤1.单项式除法单项式

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2.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其特点是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转化成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所得商的项数与原多项式的项数相同,另外还要特别注意符号。

8. 分解因式

※1.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2.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互逆关系.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和联系:

(1)整式乘法是把几个整式相乘,化为一个多项式;

(2)因式分解是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因式相乘.

分解因式的一般方法:

1. 提公共因式法

※1. 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如:

※2. 概念内涵:

(1)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应当是“积”;

(2)公因式可能是单项式,也可能是多项式;

(3)提公因式法的理论依据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即:

※3. 易错点点评:

(1)注意项的符号与幂指数是否搞错;

(2)公因式是否提“干净”;

(3)多项式中某一项恰为公因式,提出后,括号中这一项为+1,不漏掉.

2. 运用公式法

※1. 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2. 主要公式:

(1)平方差公式:

(2)完全平方公式:

¤3. 易错点点评:

因式分解要分解到底.如 就没有分解到底.

※4. 运用公式法:

(1)平方差公式:

①应是二项式或视作二项式的多项式;

②二项式的每项(不含符号)都是一个单项式(或多项式)的平方;

③二项是异号.

(2)完全平方公式:

①应是三项式;

②其中两项同号,且各为一整式的平方;

③还有一项可正负,且它是前两项幂的底数乘积的2倍.

3. 因式分解的思路与解题步骤:

(1)先看各项有没有公因式,若有,则先提取公因式;

(2)再看能否使用公式法;

(3)用分组分解法,即通过分组后提取各组公因式或运用公式法来达到分解的目的;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乘积,否则不是因式分解;

(5)因式分解的结果必须进行到每个因式在有理数范围内不能再分解为止.

4. 分组分解法:

※1. 分组分解法: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

如:

※2. 概念内涵:

分组分解法的关键是如何分组,要尝试通过分组后是否有公因式可提,并且可继续分解,分组后是否可利用公式法继续分解因式.

※3. 注意: 分组时要注意符号的变化.

5. 十字相乘法:

※1.对于二次三项式 ,将a和c分别分解成两个因数的乘积, , , 且满足 ,往往写成 的形式,将二次三项式进行分解.

如:

※2. 二次三项式 的分解:

※3. 规律内涵:

(1)理解:把 分解因式时,如果常数项q是正数,那么把它分解成两个同号因数,它们的符号与一次项系数p的符号相同.

(2)如果常数项q是负数,那么把它分解成两个异号因数,其中绝对值较大的因数与一次项系数p的符号相同,对于分解的两个因数,还要看它们的和是不是等于一次项系数p.

※4. 易错点点评:

(1)十字相乘法在对系数分解时易出错;

(2)分解的结果与原式不等,这时通常采用多项式乘法还原后检验分解的是否正确.
第十一章 全等三角形

1.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2.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三边相等(SSS)、两边和它们的夹角相等(SAS)、两角和它们的夹边(ASA)、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AAS)、斜边和直角边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HL)。

3.
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平分这个角,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4.
角平分线推论: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叫的平分线上。

5.
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或利用它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的基本方法步骤:①、确定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②、回顾三角形判定,搞清我们还需要什么,③、正确地书写证明格式(顺序和对应关系从已知推导出要证明的问题).

6.
第十二章 轴对称

1.如果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3.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

4.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5.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6.轴对称图形上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7.画一图形关于某条直线的轴对称图形的步骤:找到关键点,画出关键点的对应点,按照原图顺序依次连接各点。

8.点(x,y)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y)

点(x,y)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y)

点(x,y)关于原点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y)

9.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简称为“三线合一”。

10.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角对等边。

11.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相等,等于60°,

1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两个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13.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14.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第十三章 实数

※算术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记作 。0的算术平方根为0;从定义可知,只有当a≥0时,a才有算术平方根。

※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根等于a,即x2=a,那么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

※正数有两个平方根(一正一负)它们互为相反数;0只有一个平方根,就是它本身;负数没有平方根。

※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数a的相反数是-a,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第十四章 一次函数

1.画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一、列表(一次函数只用列出两个点即可,其他函数一般需要列出5个以上的点,所列点是自变量与其对应的函数值),二、描点(在直角坐标系中,以自变量的值为横坐标,相应函数的值为纵坐标,描出表格中的个点,一般画一次函数只用两点),三、连线(依次用平滑曲线连接各点)。

2.根据题意写出函数解析式:关键找到函数与自变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列出等式,既函数解析式。

3.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特别地,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4.正比列函数一般式:y=kx(k≠0),其图象是经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

5.正比列函数y=kx(k≠0)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在一次函数y=kx+b中: 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6.已知两点坐标求函数解析式(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

把两点带入函数一般式列出方程组

求出待定系数

把待定系数值再带入函数一般式,得到函数解析式

7.会从函数图象上找到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既与x轴的交点坐标横坐标值),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既两函数直线交点坐标值)

第十五章 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

1.同底数幂的乘法

※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m,n都是正数)是幂的运算中最基本的法则,在应用法则运算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法则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幂的底数相同而且是相乘时,底数a可以是一个具体的数字式字母,也可以是一个单项或多项式;

②指数是1时,不要误以为没有指数;

③不要将同底数幂的乘法与整式的加法相混淆,对乘法,只要底数相同指数就可以相加;而对于加法,不仅底数相同,还要求指数相同才能相加;

④当三个或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法则可推广为 (其中m、n、p均为正数);

⑤公式还可以逆用: (m、n均为正整数)

2.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1. 幂的乘方法则: (m,n都是正数)是幂的乘法法则为基础推导出来的,但两者不能混淆.

※2. .

※3. 底数有负号时,运算时要注意,底数是a与(-a)时不是同底,但可以利用乘方法则化成同底,

如将(-a)3化成-a3

※4.底数有时形式不同,但可以化成相同。

※5.要注意区别(ab)n与(a+b)n意义是不同的,不要误以为(a+b)n=an+bn(a、b均不为零)。

※6.积的乘方法则:积的乘方,等于把积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即 (n为正整数)。

※7.幂的乘方与积乘方法则均可逆向运用。

3. 整式的乘法

※(1). 单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单项式乘法法则在运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积的系数等于各因式系数积,先确定符号,再计算绝对值。这时容易出现的错误的是,将系数相乘与指数相加混淆;

②相同字母相乘,运用同底数的乘法法则;

③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要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④单项式乘法法则对于三个以上的单项式相乘同样适用;

⑤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结果仍是一个单项式。

※(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是通过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即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积是一个多项式,其项数与多项式的项数相同;

②运算时要注意积的符号,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③在混合运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

※(3).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中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要防止漏项,检查的方法是:在没有合并同类项之前,积的项数应等于原两个多项式项数的积;

②多项式相乘的结果应注意合并同类项;

③对含有同一个字母的一次项系数是1的两个一次二项式相乘 ,其二次项系数为1,一次项系数等于两个因式中常数项的和,常数项是两个因式中常数项的积。对于一次项系数不为1的两个一次二项式(mx+a)和(nx+b)相乘可以得

4.平方差公式

¤1.平方差公式: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等于它们的平方差,

※即 。

¤其结构特征是:

①公式左边是两个二项式相乘,两个二项式中第一项相同,第二项互为相反数;

②公式右边是两项的平方差,即相同项的平方与相反项的平方之差。

5.完全平方公式

¤1. 完全平方公式: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它们的积的2倍,

¤即 ;

¤口决:首平方,尾平方,2倍乘积在中央;

¤2.结构特征:

①公式左边是二项式的完全平方;

②公式右边共有三项,是二项式中二项的平方和,再加上或减去这两项乘积的2倍。

¤3.在运用完全平方公式时,要注意公式右边中间项的符号,以及避免出现 这样的错误。

添括号法则:添正不变号,添负各项变号,去括号法则同样

6. 同底数幂的除法

※1. 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 (a≠0,m、n都是正数,且m>n).

※2. 在应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法则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同底数幂相除”而且0不能做除数,所以法则中a≠0.

②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等于1,即 ,如 ,(-2.50=1),则00无意义.

③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p次幂(p是正整数),等于这个数的p的次幂的倒数,即 ( a≠0,p是正整数), 而0-1,0-3都是无意义的;当a>0时,a-p的值一定是正的; 当a<0时,a-p的值可能是正也可能是负的,如 ,

④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

7.整式的除法

¤1.单项式除法单项式

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2.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其特点是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转化成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所得商的项数与原多项式的项数相同,另外还要特别注意符号。

8. 分解因式

※1.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2.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互逆关系.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和联系:

(1)整式乘法是把几个整式相乘,化为一个多项式;

(2)因式分解是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因式相乘.

分解因式的一般方法:

1. 提公共因式法

※1. 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如:

※2. 概念内涵:

(1)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应当是“积”;

(2)公因式可能是单项式,也可能是多项式;

(3)提公因式法的理论依据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即:

※3. 易错点点评:

(1)注意项的符号与幂指数是否搞错;

(2)公因式是否提“干净”;

(3)多项式中某一项恰为公因式,提出后,括号中这一项为+1,不漏掉.

2. 运用公式法

※1. 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2. 主要公式:

(1)平方差公式:

(2)完全平方公式:

¤3. 易错点点评:

因式分解要分解到底.如 就没有分解到底.

※4. 运用公式法:

(1)平方差公式:

①应是二项式或视作二项式的多项式;

②二项式的每项(不含符号)都是一个单项式(或多项式)的平方;

③二项是异号.

(2)完全平方公式:

①应是三项式;

②其中两项同号,且各为一整式的平方;

③还有一项可正负,且它是前两项幂的底数乘积的2倍.

3. 因式分解的思路与解题步骤:

(1)先看各项有没有公因式,若有,则先提取公因式;

(2)再看能否使用公式法;

(3)用分组分解法,即通过分组后提取各组公因式或运用公式法来达到分解的目的;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乘积,否则不是因式分解;

(5)因式分解的结果必须进行到每个因式在有理数范围内不能再分解为止.

4. 分组分解法:

※1. 分组分解法: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

如:

※2. 概念内涵:

分组分解法的关键是如何分组,要尝试通过分组后是否有公因式可提,并且可继续分解,分组后是否可利用公式法继续分解因式.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所有重点,一个一个列举出来,最好自己打的。小白不要在那里刷分~!我是人教版的,最好1个小时内。我是说把第1章的重点在1个小时内写完,其他的可以慢慢发啊!~...

所有重点,一个一个列举出来,最好自己打的。

小白不要在那里刷分~!

我是人教版的,最好1个小时内。
我是说把第1章的重点在1个小时内写完,其他的可以慢慢发啊!~

八年级上册数学:

一次函数
1. 变量与函数
2. 一次函数
3. 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

我们称数值发成变化的量为变量

有些数值始终不变,我们称之为常量

一般的,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如果当x=a时y=b,那么b叫做当自变量值为a时的函数值。

一次函数:一般地,形如y=kx(k是常数,k不等于0)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

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三,第一象限,从左到右上升,即随着x的增大y也增大;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二,第四象限,从左到右下降,记随着x的增大y反而减小。

数据的描述
1. 几种常见的统计表
2. 用图表描述数据
3. 课题学习

一般我们称落在不同小组中的数据个数为该组的频数,频数与数据的总数的比为频率。

我们把分成的组的个数成为组数,每一组两个端点的差成为组距。

一些统计图的特点:
1.条形图特点:能够显示每组中具体数据
2. 扇形图特点:能够显示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3. 折线图特点:能够显示数据的变化趋势
4. 直方图特点:能够显示数据的分布情况

全等三角形
1. 全等三角形
2. 全等三角形的条件
3.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能够完全重合的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1.三边对应相等的三角形全等(SSS)

2.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

3.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

4.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应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

5.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

角的平分线性质:

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轴对称
1. 轴对称
2. 轴对称变换
3. 等腰三角形

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相互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

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整式
1. 整式的加减
2. 整式的乘法
3. 乘法公式
4. 整式的除法
5. 因式分解

八年级上册数学重点

要期中考叻、、现在我急需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的重点题型要经常会考到的题(带答案的、有讲解的更好)谢谢!!!...

要期中考叻、、 现在 我 急需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的重点题型 要经常会考到的题 (带答案的 、有讲解的更好)谢谢!!!

因式分解总复习   一、知识结构   因式分解   二、注意事项:   1.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   (1)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互为逆运算。如
    
     又如:
       (2)什么时候用整式乘法,什么时候用因式分解,是根据需要而决定的。如把(x-1)(x-2)-6分解因式,必须先做乘法,得
  (x-1)(x-2)-6=(x2-3x+2)-6=x2-3x-4=(x-4)(x+1)   又如,计算(x+y)2-(x-y)2, 一般不是按照运算顺序先做整式乘法,而是先因式分解,得
   (x+y)2-(x-y)2
  =[(x+y)+(x-y)][(x+y)-(x-y)]
  =2x·2y
  =4xy   2.关于因式分解的要求:   (1)分解因式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例如x4-1=(x2+1)(x2-1),就不符合因式分解的要求,因为(x2-1)还能分解成(x+1)(x-1)。   (2)在没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因式分解是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   3.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可归纳为一“提”、二“套”、三“分”、四“查”。   (1)一“提”:先看多项式的各项是否有公因式,若有必须先提出来。   (2)二“套”:若多项式的各项无公因式(或已提出公因式),第二步则看能不能用公式法或按x2+(p+q)x+pq型分解。   (3)三“分”:若以上两步都不行,则应考虑分组分解法,将能用上述方法进行分解的项分到一组,使之分组后能“提”或能“套”。   (4)四“查”:可以用整式乘法查因式分解的结果是否正确。   只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解题时才能少走弯路。 因式分解综合测试   一、填空题   (1)x2+2x-15=(x-3)(_____)   (2)6xy-x2-5y2=-(x-y)(_____).   (3)________=(x+2)(x-3).   (4)分解因式x2+6x-7=__________.   (5)若多项式x2+bx+c可分解为(x+3)(x-4), 则b=_____, c=_____.   (6)若x2+7x=18成立,则x值为_____。   (7)若x2-3xy-4y2=0,且x+y≠0,则x=_____.   (8)(x-y)2+15(x-y)+14=(_____+1)(x-y+_____).   (9)多项式 x2+3x+2, x2-2x-8, x2+x-2的公因式为_____。   (10)已知a, b为整数,且m2-5m-6=(m+a)(m+b), 则a=_____,b=_____.   二、选择题   (1)若x2+2x+y2-6y+10=0,则下列结果正确的是(   )。
   A、x=1, y=3  B、x=-1,y=-3  C、x=-1,y=3  D、x=1,y=-3   (2)若x2-ax-15=(x+1)(x-15),则a的值是(   )。
   A、15  B、-15  C、14  D、-14   (3)如果3a-b=2,那么9a2-6ab+b2等于(   )。
   A、2  B、4  C、6  D、8   (4)若x+y=4, x2+y2=6,则xy的值是(   )。
   A、10  B、5  C、8  D、4   (5)分解因式(x2+2x)2+2(x2+2x)+1的正确结果是(   )。
   A、(x2+2x+1)2  B、(x2-2x+1)2  C、(x+1)4  D、(x-1)4   (6)-(2x-y)(2x+y)是下列哪一个多项式分解因式的结果(   )。
   A、4x2-y2  B、4x2+y2  C、-4x2-y2  D、-4x2+y2   (7)若x2+2(m-3)x+16是完全平方式,则m的值应为(   )。
   A、-5  B、7  C、-1  D、7或-1   (8)已知x3-12x+16有一个因式为x+4, 把它分解因式后应当是(   )。
   A、(x+4)(x-2)2  B、(x+4)(x2+x+1)
   C、(x+4)(x+2)2  D、(x+4)(x2-x+1)   三、因式分解   (1) x(x+y+z)+yz   (2) x2m+xm+   (3) a2b2-a2-b2-4ab+1   (4) a2(x-y)2-2a(x-y)3+(x-y)4   (5) x4-6x2+5   (6) x4-7x2+1   (7) 3a8-48b8   (8) x2+4y2+9z2-4xy-6xz+12yz   四、解答题   1.已知a2+9b2-2a+6b+2=0,求a,b的值。   2.求证:不论x取什么有理数,多项式-2x4+12x3-18x2的值都不会是正数。   3.已知n为正整数,试证明(n+5)2-(n-1)2的值一定被12整除。   4.已知x+y=4, xy=3,求(1) 3x2+3y2; (2) (x-y)2.   5.设a>0, b>0, c>0且a、b、c中任意两数之和大于第三个数,求证:a2-b2-c2-2bc<0.   五、利用因式分解计算:   (1)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是16cm, 它的两边长a、b是整数,满足a-b-a2+2ab-b2+2=0,求长方形面积。   (2)如图1,一条水渠,其横断面为梯形,根据图中的长度,求出横断面面积的代数式,并计算出当a=2, b=0.8时的面积。      (3)如图2,在半径为R的圆形钢板上,冲去半径为r的四个小圆,利用因式分解计算当R=7.8cm, r=1.1cm时剩余部分的面积(π取3.14,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答案:   一、(1) x+5  (2) x-5y  (3) x2-x-6   (4) (x+7)(x-1)  (5) -1, -12  (6) -9或2   (7) 4y  (8) x-y, 14  (9) x+2  (10) -6或1,1或-6   二、(1)C  (2)C  (3)B  (4)B  (5)C  (6)D  (7)D  (8)A   三、(1) (x+y)(x+z)   (2) (xm+)2   (3) (ab-1-a-b)(ab-1+a+b)   (4) (x-y)2(a-x+y)2   (5) (x+1)(x-1)(x2-5)   (6) (x2+3x+1)(x2-3x+1)   (7) 3(a4+4b4)(a2+2b2)(a2-2b2)   (8) (x-2y-3z)2   四、1、a=1, b=-   2、证明:-2x4+12x3-18x2=-2x2(x2-6x+9)=-2x2(x-3)2≤0.   3、证明:(n+5)2-(n-1)2=(n+5+n-1)(n+5-n+1)=6(2n+4)=12(n+2).
  ∴ (n+5)2-(n-1)2能被12整除。   4、(1) 30  (2) 4   5、提示:将求证左边分组分解成四个整式乘积,然后利用已知条件对每个因式的符号进行讨论。   五、(1) 由题意得
  a+b=8, (a-b+1)(a-b-2)=0,
  ∴ a-b=-1或a-b=2.
  ∵ a与b是整数, ∴a-b=-1不合题意。
  ∵ a-b=2, ∴ a=5, b=3.
  ∴ ab=15,即长方形的面积为15cm2。   (2) 3.36   (3) 176cm2 因式分解综合检测   1.填空(每题2分,共10分):   (1) 用简便方法计算:5652×24-4352×24=(    )   (2) 0.25x2-(    )y2=(0.5x+4y)(0.5x-4y)   (3) x2+    x+16=(x+    )(x+8)   (4) a2+ab+    =(    )2   (5) (    )(    )(    )(a4+b4)=a8-b8   2.判断正误(每小题2分,共14分):   (1)因式分解:
  ①5m+5n-7=5(m+n)-7;     (  )
  ②3x(x+y)(x-y)-6x=3x(x2-y2-2).     (  )   (2)把2ax+10ay+5by+bx分解因式,按下列方法分组,进行分解:
  ①原式=(2ax+10ay)+(5by+bx);    (  )
  ②原式=(2ax+5by)+(10ay+bx);    (  )
  ③原式=(2ax+bx)+(10ay+5by).    (  )   (3)a2+b2-2ab+4a-4b+3=(a-b)2+4(a-b)+3=(a-b+1)(a-b+3).    (  )   (4)已知x+y=, xy=5,求9x2+9y2的值。
  解:∵ x+y=, xy=5,
  ∴ (x+y)2=, x2+y2=(x+y)2-2xy=-2×5=.
  则9x2+9y2=9(x2+y2)=9×=106.     (  )   3.选择(每题3分,共12分):

  (1)若(x-4)(x+7)是二次三项式x2+ax-28,那么a的值是(  )。
  A、3   B、-3   C、11   D、-11   (2)代数式x4-81, x2-6x+9的公因式(  )。
  A、(x+3)   B、(x+3)2   C、x-3   D、x2+9   (3)81-xk=(9+x2)(3+x)(3-x),那么k的值是(  )。
  A、k=2;   B、k=3;   C、k=4;   D、k=6   (4)9x2+mxy+16y2是一个完全平方式,那么m的值是(  )。
  A、12   B、-12   C、±12   D、±24   4.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每题5分,共25分):
  (1) 8a2-2b2    (2) a3-2a2b+ab2
  (3)4xy2-4x2y-y3    (4)x2-x-12
  (5)1+   5.分解下列各式(每题5分,共20分)
  (1)(x-y)2-5(x-y)-14;            
  (2)a2-b2+2(ax-by)+x2-y2       
  (3)x2+6xy+9y2-4m2+4mn-n2
  (4)(x2+3x-2)(x2+3x+4)-16   6.(本题4分)已知: x+y=,x+3y=1, 求3x2+12xy+9y2的值。
  (本题5分)已知: x=, y=, 求(x+y)2-(x-y)2的值。
  (本题5分)已知: xy=5, a-b=6, 求xya2+xyb2-2abxy的值。(共14分)   7.(本题5分)试证明523-521能被120整除。   [本章综合检测题答案]   1.(1)3120000   (2)16  (3)10.2   (4),a+   (5)a+b, a-b, a2+b2.   2.(1)①× ②√   (2)①√ ②× ③√   (3)√   (4)√   3.(1)A;  (2)C;  (3)C;  (4)D.   4.(1)2(2a-b)(2a+b)    (2)a(a-b)2   (3)-y(2x-y)2
  (4)(x-4)(x+3)   (5)(1-)2     5.(1)(x-y-7)(x-y+2)    (2)(a+x+b+y)(a+x-b-y)   提示:按照(a2+2ax+x2)-(b2+2by+y2)分组     (3)(x+3y+2m-n)(x+3y-2m+n)   提示:前后三项各按照完全平方分解,再利用平方差公式。   (4)(x2+3x+6)(x+4)(x-1)   提示:将(x2+3x)看成一个整体,先乘开,再分解。   6.(1),   (2),  (3)180       7.523-521=521(25-1)=24×521=120×520.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重点题型

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 平行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 定理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 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
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 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 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0 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3 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45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46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8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4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5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51推论 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5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54推论 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5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5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60矩形性质定理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初二数学知识点总结 上册的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总结的必须全、并且一目了然、最好是每个知识点都有例题、(用大括号分类总结最好最好)我只要上册!!!!!!、不要下册、并且一目了然、最...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
总结的必须全、 并且一目了然、最好是每个知识点都有例题、(用大括号分类总结最好最好)
我只要上册!!!!!!、不要下册、并且一目了然、最好是每个知识点都有例题、(用大括号分类总结最好最好) 展开

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

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

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

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

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

1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 ­

2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

2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

2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

2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

2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

26 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

2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

2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

29 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

30 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

3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

3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

33 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

3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

35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

36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

3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

38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

3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

4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

41推论 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

4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

4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

44推论 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

4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

4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4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4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4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50矩形性质定理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

51矩形性质定理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

52矩形判定定理1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

53矩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

54菱形性质定理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

55菱形性质定理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

5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 ­

57菱形判定定理1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

58菱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

59正方形性质定理1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

6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

61定理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

62定理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

63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 ­

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

6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 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

6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

6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 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

6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

68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 ­

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

69 推论1 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

70 推论2 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 ­

三边 ­

71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 ­

的一半 ­

72 梯形中位线定理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 ­

一半 L=(a+b)÷2 S=L×h ­

73 (1)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a:b=c:d,那么ad=bc ­

如果ad=bc,那么a:b=c:d ­

74 (2)合比性质 如果a/b=c/d,那么(a±b)/b=(c±d)/d ­

75 (3)等比性质 如果a/b=c/d=…=m/n(b+d+…+n≠0),那么 ­

(a+c+…+m)/(b+d+…+n)=a/b ­

76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 ­

线段成比例 ­

77 推论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

78 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

79 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

80 定理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

81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 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 ­

82 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

83 判定定理2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 ­

84 判定定理3 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 ­

85 定理 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 ­

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

86 性质定理1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 ­

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

87 性质定理2 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

88 性质定理3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

89 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 ­

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

90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 ­

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 ­

91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

9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

9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

9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

95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 ­

径的圆 ­

96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 ­

平分线 ­

97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

98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 ­

离相等的一条直线 ­

99定理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

100垂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

101推论1 ①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

②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

③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

102推论2 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

10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

104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 ­

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

105推论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 ­

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

106定理 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

107推论1 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

108推论2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 ­

对的弦是直径 ­

109推论3 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

110定理 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 ­

的内对角 ­

111①直线L和⊙O相交 d<r ­

②直线L和⊙O相切 d=r ­

③直线L和⊙O相离 d>r ­

112切线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

113切线的性质定理 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

114推论1 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

115推论2 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

116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 ­

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

117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

118弦切角定理 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

119推论 如果两个弦切角所夹的弧相等,那么这两个弦切角也相等 ­

120相交弦定理 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 ­

相等 ­

121推论 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 ­

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 ­

122切割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 ­

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

123推论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

124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

125①两圆外离 d>R+r ②两圆外切 d=R+r ­

③两圆相交 R-r<d<R+r(R>r) ­

④两圆内切 d=R-r(R>r) ⑤两圆内含d<R-r(R>r) ­

126定理 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 ­

127定理 把圆分成n(n≥3): ­

⑴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 ­

⑵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 ­

128定理 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

129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n-2)×180°/n ­

130定理 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

131正n边形的面积Sn=pnrn/2 p表示正n边形的周长 ­

132正三角形面积√3a/4 a表示边长 ­

133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k个正n边形的角,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 ­

360°,因此k×(n-2)180°/n=360°化为(n-2)(k-2)=4 ­

134弧长计算公式:L=n兀R/180 ­

135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n兀R^2/360=LR/2 ­

136内公切线长= d-(R-r) 外公切线长= d-(R+r)­

参考资料: http://user.qzone.qq.com/1048242322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

(人教版)最好带每一章的经典题型!好的追加10悬赏分!...

(人教版)最好带每一章的经典题型!好的追加10悬赏分!

初二数学知识点
第一章 一次函数
1 函数的定义,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表达式,函数的图像
2 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包括他们的表达式、增减性、图像
3 从函数的观点看方程、方程组和不等式
第二章 数据的描述
1 了解几种常见的统计图表:条形图、扇形图、折线图、复合条形图、直方图,了解各种图表的特点
条形图特点:
(1)能够显示出每组中的具体数据;
(2)易于比较数据间的差别
扇形图的特点:
(1)用扇形的面积来表示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2)易于显示每组数据相对与总数的大小
折线图的特点;
易于显示数据的变化趋势
直方图的特点:
(1)能够显示各组频数分布的情况;
(2)易于显示各组之间频数的差别
2 会用各种统计图表示出一些实际的问题
第三章 全等三角形
1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直角三角形的HL定理
3 角平分线的性质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第四章 轴对称
1 轴对称图形和关于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
2 轴对称的性质
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到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3 用坐标表示轴对称
点(x,y)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x,-y),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x,y),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是(-x,-y).
4 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一个三角形的两个相等的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5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都等于60度;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60度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
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有一个锐角是30度,那么他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在三角形中,大角对大边,大边对大角。

第五章 整式
1 整式定义、同类项及其合并
2 整式的加减
3 整式的乘法
(1)同底数幂的乘法:
(2)幂的乘方
(3)积的乘方
(4)整式的乘法
4 乘法公式
(1)平方差公式
(2)完全平方公式
5 整式的除法
(1)同底数幂的除法
(2)整式的除法
6 因式分解
(1)提共因式法
(2)公式法
(3)十字相乘法

初二下册知识点
第一章 分式
1 分式及其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只不变
2 分式的运算
(1)分式的乘除
乘法法则: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2) 分式的加减
加减法法则: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
3 整数指数幂的加减乘除法
4 分式方程及其解法
第二章 反比例函数
1 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图像、性质
图像:双曲线
表达式:y=k/x(k不为0)
性质:两支的增减性相同;
2 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第三章 勾股定理
1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条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第四章 四边形
1 平行四边形
性质: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
判定: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一组对边平行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推论: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2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
(1) 矩形
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矩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判定: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推论: 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2) 菱形
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菱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判定: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3) 正方形:既是一种特殊的矩形,又是一种特殊的菱形,所以它具有矩形和菱形的所有性质。
3 梯形: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
等腰梯形: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
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同一个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第五章 数据的分析
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

初二上学期数学所有知识点归纳

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
定理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

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
180°

18
推论
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
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
推论
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
边角边公理
(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
角边角公理
( ASA)
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
推论
(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
边边边公理
(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
斜边、直角边公理
(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
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
定理
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
即等边对等角)

31
推论
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
推论
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
60°

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等角对等边)

35
推论
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
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
60°
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
30°
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
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人教版新目标初二下英语同步辅导(一)
初中二年级下un...初中二年级下Un...

40
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
定理
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3
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4
定理
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
轴上

45
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
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
线对称

46
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
a

b
的平方和、等于斜边
c
的平方,即
a^2+b^2=c^2

47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
a

b

c
有关系
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
形是直角三角形

48
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
360°

49
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
360°

50
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
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
n-2

×
180°

51
推论

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
360°

52
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
1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3
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
2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54
推论

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55
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
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56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7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8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3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9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60
矩形性质定理
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学好初二数学的方法

一、该记的记,该背的背,不要以为理解了就行

数学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等一定要记熟,有些最好能背诵
,朗朗上口。比如大
家熟悉的

整式乘法三个公式

,我看在座的有的背得出,有的就背不出。在这里,我向背不
出的同学敲一敲警钟,
如果背不出这三个公式,
将会对今后的学习造成很大的麻烦,
因为今
后的学习将会大量地用到这三个公式,
特别是初二即
将学的因式分解

其中相当重要的三个
因式分解公式就是由这三个乘法公式推出来的,二者是相反方向的变形。

对数学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等,理解了的要记住,暂时不理解的也要记住,在
记忆的基础上、在应用它们解决问题时再加深理解
。打一个比方,数学的定义、法则、公
式、
定理就像木匠手中的斧头、
锯子、
墨斗、
刨子等,
没有这些工具,
木匠是打不出家具的;
有了这些工具,
再加上娴熟的手艺和智慧,就可以打出各式各样精美的家具。同样,记不住
数学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就很难解数学题。而记住了这些再配以一定的方法、技巧和
敏捷的思维,就能在解数学题,甚至是解数学难题中得心应手。

二、几个重要的数学思想

1


方程

的思想

数学是研究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初中最重要的数量关系是等量关系,其次
是不等量关系。最常见的等量关系就是

方程

。比如等速运动中,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之
间就有一种等量关系,可以建立一个相关等式:速度
*
时间
=
路程,在这样的等式中,一般会
有已知量,也有未知量,像这样含有未知量的等式就是

方程

,而通过方程里的已知量求出
未知量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我们在小学就已经接触过简易方程,
而初一则比较系统地学习解
一元一次方程,
并总结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五个步骤。
如果学会并掌握了这五个步骤,
任何
一个一元一次方程都能顺利地解出来。
初二、
初三我们还将学习解一元二次方程、
二元二次
方程组、简单的三角方程;到了高中我们还将学习指数方程、对数方程、线性方程组、、参
数方程、
极坐标方程等。
解这些方程的思维几乎一致,
都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它们转化成一
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
然后用大家熟悉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五个步骤或者解一
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加以解决。
物理中的能量守恒,
化学中的化学平衡式,
现实中的大量
实际应用,
都需要建立方程,通过解方程来求出结果。因此,
同学们一定要将解一元一次方
程和解一元二次方程学好,进而学好其它形式的方程。

所谓的

方程

思想就是对于数学问题,
特别是现实当中碰到的未知量和已知量的错综复
杂的关系,善于用

方程

的观点去构建有关的方程,进而用解方程的方法去解决它。

2


数形结合

的思想

大千世界,







无处不在。任何事物,剥去它的质的方面,只剩下形状和大小这
两个属性,就交给数学去研究了。初中数学的两个分支枣
-
代数和几何,代数是研究



的,
几何是研究



的。但是,研究代数要借助



,研究几何要借助





数形结合

是一种趋
势,越学下去,







越密不可分,到了高中,就出现了专门用代数方法去研究几何问
题的一门课,叫做

解析几何

。在初三,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后,研究函数的问题就离不开
图象了。往往借助图象能使问题明朗化,
比较容易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解决问题。在
今后的数学学习中,要重视

数形结合

的思维训练,任何一道题,只要与



沾得上一点边,
就应该根据题意画出草图来分析一番,这样做,不但直观,而且全面,整体性强,容易找出
切入点,对解题大有益处。尝到甜头的人慢慢会养成一种

数形结合

的好习惯。

3


对应

的思想


对应

的思想由来已久,
比如我们将一支铅笔、
一本书、
一栋房子对应一个抽象的数
“1”

将两只眼睛、一对耳环、双胞胎对应一个抽象的数
“2”
;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还将

对应

扩展到对应一种形式,
对应一种关系,
等等。
比如我们在计算或化简中,
将对应公式的左边
,
对应

a , y
对应
b
,再利用公式的右边直接得出原式的结果

即。这就是运用

对应

的思想
和方法来解题。
初二、
初三我们还将看到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之间的一一对应,
直角坐标平面
上的点与一对有序实数之间的一一对应,函数与其图象之间的对应。
“对应”的思想在今后的学习中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深化学习的必由之路
在学习新概念、新运算时,老师们总是通过已有知识自然而然过渡到新知识,水到渠
成,亦即所谓“温故而知新”。因此说,数学是一门能自学的学科,自学成才最典型的例子就
是数学家华罗庚。
我们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不光是学习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老师的那种数学
思维习惯,逐渐地培养起自己对数学的一种悟性。他说:我是教物理的,学生物理学得好,不是我教出来的,而是他们自
己悟出来的。当然,校长是谦虚的,但他说明了一个道理,学生不能被动地学习,而应主动
地学习。一个班里几十个学生,同一个老师教,差异那么大,这就是学习主动性问题了。
自学能力越强,悟性就越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同学们的依赖性应不断减弱,而自学能力则应不断增强。因此,要养成预习的习惯。在老师讲新课前,能不能运用自己所学过的已掌握的旧知识去预习新课,结合新课中的新规定去分析、理解新的学习内容。由于数学知识的无矛盾性,你所学过的数学知识永远都是有用的,都是正确的,数学的进一步学习只是加深拓广而已。因此,以前的数学学得扎实,就为以后的进取奠定了基础,就不难自学新课。同时,在预习新课时,碰到什么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带着问题去听老师讲解新课,收获之
大是不言而喻的。有些同学为什么听老师讲新课时总有一种似懂非懂的感觉,或者是
“一听就懂、一做就错”,就是因为没有预习,没有带着问题学,没有将“要我学”真正变为“我要学,力求把知识变为自己的。
学来学去,
知识还是别人的。
检验数学学得好不好的标准就是会不
会解题。听懂并记忆有关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只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能独立解
题、解对题才是学好数学的标志。

四、自信才能自强
在考试中,总是看见有些同学的试卷出现许多空白,即有好几题根本没有动手去做。
当然,俗话说,艺高胆大,艺不高就胆不大。但是,做不出是一回事,没有去做则是另一回
事。稍为难一点的数学题都不是一眼就能看出它的解法和结果的。
要去分析、探索、比比画
画、写写算算,
经过迂回曲折的推理或演算,
才显露出条件和结论之间的某种联系,整个思
路才会明朗清晰起来。
你都没有动手去做,
又怎么知道自己不会做呢?即使是老师,
拿到一
道难题,也不能立即答复你。也同样要先分析、研究,找到正确的思路后才向你讲授。不敢
去做稍为复杂一点的题(不一定是难题,
有些题只不过是叙述多一点)
,是缺乏自信心的表
现。在数学解题中,自信心是相当重要的。要相信自己,只要不超出自己的知识范畴,不管
哪道题,总是能够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把它解出来。要敢于去做题,要善于去做题。这就叫


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具体解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紧紧抓住题目的所有条件不放,不要忽略了任何一个
条件。
一道题和一类题之间有一定的共性,
可以想想这一类题的一般思路和一般解法,
但更
重要的是抓住这一道题的特殊性,
抓住这一道题与这一类题不同的地方。
数学的题目几乎没

有相同的,
总有一个或几个条件不尽相同,
因此思路和解题过程也不尽相同。
有些同学老师
讲过的题会做,
其它的题就不会做,
只会依样画瓢,
题目有些小的变化就干瞪眼,
无从下手。
当然,
做题先从哪儿下手是一件棘手的事,不一定找得准。但是,
做题一定要抓住其特殊性
则绝对没错。
选择一个或几个条件作为解题的突破口,
看由这个条件能得出什么,
得出的越
多越好,
然后从中选择与其它条件有关的、
或与结论有关的、
或与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有关的,
进行推理或演算。一般难题都有多种解法,条条大路通北京。
要相信利用这道题的条件,加
上自己学过的那些知识,一定能推出正确的结论。
数学题目是无限的,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却是有限的。我们只要学好了有关的基础知识,掌握了必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就能顺利地对付那无限的题目。题目并不是做得越多越好,题海无边,总也做不完。关键是你有没有培养起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有没有掌握正确的数学解题方法。当然,题目做得多也有若干好处:一是“熟能生巧”加快速度,节省时间,这一点在考试时间有限时显得很重要;一是利用做题来巩固、记忆所学的定义、定理、法则、公式,形成良性循环。
解题需要丰富的知识,更需要自信心。没有自信就会畏难,就会放弃;只有自信,才
能勇往直前,才不会轻言放弃,才会加倍努力地学习,才有希望攻克难关,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十六章 分式
1. 分式的定义:如果A、B表示两个整式,并且B中含有字母,那么式子 叫做分式。
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是分母不为零,分式值为零的条件分子为零且分母不为零
2.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或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3.分式的通分和约分:关键先是分解因式
4.分式的运算:
分式乘法法则:分式乘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分母。
分式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分式乘方法则: 分式乘方要把分子、分母分别乘方。
分式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分式,然后再加减
混合运算:运算顺序和以前一样。能用运算率简算的可用运算率简算。
5. 任何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的零次幂等于1, 即 ;当n为正整数时,
6.正整数指数幂运算性质也可以推广到整数指数幂.(m,n是整数)
(1)同底数的幂的乘法: ;
(2)幂的乘方: ;
(3)积的乘方: ;
(4)同底数的幂的除法: ( a≠0);
(5)商的乘方: ();(b≠0)
7. 分式方程:含分式,并且分母中含未知数的方程——分式方程。
解分式方程的过程,实质上是将方程两边同乘以一个整式(最简公分母),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
解分式方程时,方程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时,最简公分母有可能为0,这样就产生了增根,因此分式方程一定要验根。
解分式方程的步骤 :
(1)能化简的先化简(2)方程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化为整式方程;(3)解整式方程;(4)验根.
 增根应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其值应使最简公分母为0,二是其值应是去分母后所的整式方程的根。
分式方程检验方法:将整式方程的解带入最简公分母,如果最简公分母的值不为0,则整式方程的解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否则,这个解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列方程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 (1)审;(2)设;(3)列;(4)解;(5)答.
应用题有几种类型;基本公式是什么?基本上有五种: (1)行程问题:基本公式:路程=速度×时间而行程问题中又分相遇问题、追及问题. (2)数字问题 在数字问题中要掌握十进制数的表示法. (3)工程问题 基本公式:工作量=工时×工效. (4)顺水逆水问题 v顺水=v静水+v水. v逆水=v静水-v水.
8.科学记数法:把一个数表示成 的形式(其中 ,n是整数)的记数方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大于10的n位整数时,其中10的指数是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小于1的正小数时,其中10的指数是第一个非0数字前面0的个数(包括小数点前面的一个0)
       

第十七章 反比例函数
1.定义:
2.图像: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属于双曲线。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直线y=x和 y=-x。对称中心是:原点
3.性质:当k>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一、第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小;
   当k<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二、第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
4.|k|的几何意义:表示反比例函数图像上的点向两坐标轴所作的垂线段与两坐标轴围成的矩形的面积。
5.反比例函数双曲线,待定只需一个点,正k落在一三限,x增大y在减,图象上面任意点,矩形面积都不变,对称轴是角分线x、y的顺序可交换。  

1、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函数 (k是常数,k 0)叫做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也可以写成 的形式。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x 0的一切实数,函数的取值范围也是一切非零实数。
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双曲线,它有两个分支,这两个分支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或第二、四象限,它们关于原点对称。由于反比例函数中自变量x 0,函数y 0,所以,它的图像与x轴、y轴都没有交点,即双曲线的两个分支无限接近坐标轴,但永远达不到坐标轴。
3、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反比例函数

k的符号 k>0 k<0
图像
y

O x

y

O x

性质 ①x的取值范围是x 0,
y的取值范围是y 0;
②当k>0时,函数图像的两个分支分别
在第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①x的取值范围是x 0,
y的取值范围是y 0;
②当k<0时,函数图像的两个分支分别
在第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

4、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确定
确定及诶是的方法仍是待定系数法。由于在反比例函数 中,只有一个待定系数,因此只需要一对对应值或图像上的一个点的坐标,即可求出k的值,从而确定其解析式。
5、反比例函数中反比例系数的几何意义
如下图,过反比例函数 图像上任一点P作x轴、y轴的垂线PM,PN,则所得的矩形PMON的面积S=PM PN= 。


       第十七章 反比例函数
1.定义:形如y= (k为常数,k≠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其他形式xy=k

2.图像: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属于双曲线。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直线y=x和 y=-x。对称中心是:原点
3.性质:当k>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一、第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小;
   当k<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二、第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
4.|k|的几何意义:表示反比例函数图像上的点向两坐标轴所作的垂线段与两坐标轴围成的矩形的面积。

八年级下册数学的知识点有哪些?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1.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平行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定理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推论 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推论: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推论: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推论: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边角边(SAS):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角边角(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边边边(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定理: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定理: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
推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推论: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推论: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定理: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定理: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定理: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推论: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推论 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矩形性质定理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学好初二数学的方法:
一、该记的记,该背的背,不要以为理解了就行
数学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等一定要记熟,有些最好能背诵,朗朗上口。比如大家熟悉的“整式乘法三个公式”,我看在座的有的背得出,有的就背不出。在这里,我向背不出的同学敲一敲警钟,如果背不出这三个公式,将会对今后的学习造成很大的麻烦,因为今后的学习将会大量地用到这三个公式,特别是初二即将学的因式分解,其中相当重要的三个因式分解公式就是由这三个乘法公式推出来的,二者是相反方向的变形。
对数学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等,理解了的要记住,暂时不理解的也要记住,在记忆的基础上、在应用它们解决问题时再加深理解。打一个比方,数学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就像木匠手中的斧头、锯子、墨斗、刨子等,没有这些工具,木匠是打不出家具的;有了这些工具,再加上娴熟的手艺和智慧,就可以打出各式各样精美的家具。同样,记不住数学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就很难解数学题。而记住了这些再配以一定的方法、技巧和敏捷的思维,就能在解数学题,甚至是解数学难题中得心应手。
二、几个重要的数学思想
1、“方程”的思想:数学是研究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初中最重要的数量关系是等量关系,其次是不等量关系。最常见的等量关系就是“方程”。比如等速运动中,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之间就有一种等量关系,可以建立一个相关等式:速度*时间=路程,在这样的等式中,一般会有已知量,也有未知量,像这样含有未知量的等式就是“方程”,而通过方程里的已知量求出未知量的过程就是解方程。我们在小学就已经接触过简易方程,而初一则比较系统地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并总结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五个步骤。如果学会并掌握了这五个步骤,任何一个一元一次方程都能顺利地解出来。初二、初三我们还将学习解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二次方程组、简单的三角方程;到了高中我们还将学习指数方程、对数方程、线性方程组、、参数方程、极坐标方程等。解这些方程的思维几乎一致,都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它们转化成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然后用大家熟悉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五个步骤或者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加以解决。物理中的能量守恒,化学中的化学平衡式,现实中的大量实际应用,都需要建立方程,通过解方程来求出结果。因此,同学们一定要将解一元一次方程和解一元二次方程学好,进而学好其它形式的方程。
所谓的“方程”思想就是对于数学问题,特别是现实当中碰到的未知量和已知量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善于用“方程”的观点去构建有关的方程,进而用解方程的方法去解决它。
听懂并记忆有关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只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能独立解题、解对题才是学好数学的标志。
数学题目是无限的,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却是有限的。我们只要学好了有关的基础知识,掌握了必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就能顺利地对付那无限的题目。题目并不是做得越多越好,题海无边,总也做不完。关键是你有没有培养起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有没有掌握正确的数学解题方法。当然,题目做得多也有若干好处:一是“熟能生巧”,加快速度,节省时间,这一点在考试时间有限时显得很重要;一是利用做题来巩固、记忆所学的定义、定理、法则、公式,形成良性循环。
解题需要丰富的知识,更需要自信心。没有自信就会畏难,就会放弃;只有自信,才能勇往直前,才不会轻言放弃,才会加倍努力地学习,才有希望攻克难关,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初2数学上册知识点

我就快要期末考试了,各位网友们帮帮忙,帮我总结一下八年级上册数学的重点、难点,在此谢谢了~!...

我就快要期末考试了,各位网友们帮帮忙,帮我总结一下八年级上册数学的重点、难点,在此谢谢了~!

八年级上册数学:

一次函数
1. 变量与函数
2. 一次函数
3. 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

我们称数值发成变化的量为变量

有些数值始终不变,我们称之为常量

一般的,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如果当x=a时y=b,那么b叫做当自变量值为a时的函数值。

一次函数:一般地,形如y=kx(k是常数,k不等于0)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

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三,第一象限,从左到右上升,即随着x的增大y也增大;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二,第四象限,从左到右下降,记随着x的增大y反而减小。

数据的描述
1. 几种常见的统计表
2. 用图表描述数据
3. 课题学习

一般我们称落在不同小组中的数据个数为该组的频数,频数与数据的总数的比为频率。

我们把分成的组的个数成为组数,每一组两个端点的差成为组距。

一些统计图的特点:
1.条形图特点:能够显示每组中具体数据
2. 扇形图特点:能够显示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3. 折线图特点:能够显示数据的变化趋势
4. 直方图特点:能够显示数据的分布情况

全等三角形
1. 全等三角形
2. 全等三角形的条件
3.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能够完全重合的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1.三边对应相等的三角形全等(SSS)

2.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

3.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

4.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应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

5.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

角的平分线性质:

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轴对称
1. 轴对称
2. 轴对称变换
3. 等腰三角形

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相互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

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整式
1. 整式的加减
2. 整式的乘法
3. 乘法公式
4. 整式的除法
5. 因式分解

八年级(教育语言)

八年级(教育语言)

八年级(8th Grade),即原来的六三学制初级中学二年级(初二年级)及五四学制初级中学三年级(初三年级),2001年实施《义务课程标准》之后,为实现义务教育的连续性,初二年级(五四学制初三年级)改称“八年级”。 八年级也是是北美中学教育的一个年段,中国台湾原称“国二”,现也更改为“八年级”,中国香港称作“中二”。八年级是为初中的第二年(五四学制的学校则为第三年),也是出现两极分化的关键年级,是整个中学的转折点。

全民tv小智直播间

军工记忆纪录片全集

热门曲谱

Copyright © 2014-2019 曲谱大全(www.qpzxw.com)曲谱自学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1004734号-1

版权声明:曲谱网所有曲谱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联系邮箱:qupudaquanhezu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