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经济形势

外语
张雷老师 2019-07-17 16:59:29

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可阻挡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尽管它在进程中会有曲折,会有人反对,但其势头不可阻挡。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资本、服务、技术、信息、劳务(人才)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空前加快,形成世界统一大市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进入新世纪以后,全球化进程加快,各国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市场自由化的程度越来越高。
之所以说经济全球化的势头不可阻挡,这一进程不会中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两个轮子一直往前转,这两股力量不可阻挡。这就是市场化的力量和网络化的力量,也称作市场革命和技术革命。
冷战结束后,世界市场化的规模和速度大大提高。前苏联东欧国家走上市场化道路;中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大步推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市场的控制也大为松动。整个世界的开放度、市场的自由度前所未有。
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突破了地域时空的限制,互联网使世界各国之间的距离缩小,使商品、资金、技术、信息的流动空前加快,成本空前降低。例如,纽约到伦敦的长途电话费, 2001年时,每3分钟需1美元,预计到2010年将降到3美分。网络化极大地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跨国公司的扩张力量不可阻挡,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哪里的市场条件适合,哪里的成本低廉、潜力巨大,它们就往哪里推进。有研究显示,全世界已有6.4万家跨国公司,它们以资金、技术、品牌和销售网络的优势驰骋世界市场,它们控制着全球1/3的生产、2/3的国际贸易,70%的技术专利,90%的国际直接投资。这些庞然大物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WTO的成立,统一的国际经济规则的形成,对民族国家的约束力逐步加强,又大大推动了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进程。
但是,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的显现,南北差距的拉大,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的不合理(这些规则是以发达国家为主体制定的),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富国集中,不发达国家有被边缘化的危险。产业结构的全球整合,使发达国家一部分人失业;工业化的步伐使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世界出现了一股反全球化的浪潮。
反全球化浪潮的兴起提醒世界,全球化进程应当调整,需要反思,应当给全球化“以人情、人道色彩”(欧盟语),应使全球化成为一个共赢共享、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这就要求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二、世界经济形成三大主体、三大市场
与经济全球化一道,区域经济合作(即区域经济集团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重要趋势。
现在,全世界经济合作组织大大小小多达140多个,但在世界经济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占有最大市场份额的是三大主体: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正在筹划并形成中的东亚自由贸易区。世界经济的兴衰起落,与这三大区域经济板块密切相关。
经过五次扩大,欧盟今天已成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地区组织。25国人口4.5亿,GDP逾10万亿美元,占世界总GDP的30%。欧盟已建立起欧元区,统一了货币,这是目前惟一可以在经济领域与美国相抗衡的力量。
北美自由贸易区,包括美国、加拿大、墨西哥,1994年正式建立,人口近4亿,GDP 11万亿美元,是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它要向南美扩张,美国认为拉美是“一个比欧盟更重要的市场”。如果拉美进入,便可形成一个包括34国、8亿人口、占半个地球的大市场。南美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有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但这是迟早的事。
一个以双边为基础的东亚自由贸易区网络正在形成。在2000年11月新加坡召开的东盟首脑会议和“10+3”(东盟10国+中日韩3国)首脑非正式会议上,首脑们就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达成共识并使其转入具体实施。中国与东盟已确定在2010年建立自由贸易区,日本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也将在2012年最终建成。在此基础上,以“10+3”组成的东亚自由贸易区,可望2015年左右建成,并逐步走向建立“东亚经济共同体”的更宏伟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占东亚地区GDP90%以上的中日韩三国的合作至关重要。一旦东亚自由贸易区建成,将成为拥有占世界1/3人口,GDP达到7万亿美元的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市场,其规模可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三足鼎立局面。
世界三大经济板块之间,相互交叉、相互合作、相互竞争。我国的主要市场、主要贸易伙伴,都在这一范围。美、欧、日三大家占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近一半。因此,密切关注世界三大市场的动向尤其重要。正如有专家所言: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动机、地域分布、组织形式、影响及出现的一系列变化,将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与格局产生决定作用,对世界各国提出新的机遇和挑战。
三、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四大环境
经济的发展是要受到环境制约的。对世界经济发展起重要影响的有四大环境,即政治环境、市场环境、资源环境、生态环境。
1.政治环境对经济的影响甚为重大。从整个世界政治环境看,对和平发展有利。大国关系进入磋商、协调、合作为主的发展阶段,出现了冷战结束以来相对稳定的时期。但是,局部战争、国际恐怖活动、民族与宗教冲突、社会动荡,都使世界经济发展受到阻碍,不确定的因素增加。
2.市场环境,包括气候、人文环境、劳动力素质、市场消费潜力、劳工价格、交通通讯条件、企业信誉、政府的经济贸易投资政策和开放度、法制状况、办事效率等等。美国开列的世界新兴市场名单,中国、韩国、墨西哥、土耳其、印度、南非、波兰等在市场环境方面占有一定优势。投资者总是涌向那些市场开放度高、投资回报率高、经营条件好的地方。
3.资源环境,关系到生产能否有保障,经营成本能否降低,经济发展能否持续长远,是物质基础。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能源、土地、矿产、水、粮食等自然资源条件的保护、改善与开发。无论是像日本、新加坡这样的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还是像美国、俄罗斯这样的资源丰富的国家,在发展经济、制定规划时,都不能不把资源问题作为前提条件。石油、粮食、水三大战略资源的安全问题,日益引起各国政府的关注。
4.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工业社会造成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已经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全世界有11亿人不能用上清洁水。酸雨、沙尘暴、持续高温等现象的出现,非典、禽流感、疯牛病等疫病的流行,已为人类敲响了警钟。世界各国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拿出越来越多的资金用于治理和改善生态环境。要使经济做到快速、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就要创造良好的四大环境。
四、科技进步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加速器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高新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当今世界,以发展现代化科技来提升综合国力,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关注点。日本重提科技立国的口号,欧洲提出加快追赶美国的目标。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进入了发展高技术、创立新产业的阶段,都在抢占科技制高点。
如果说各种先进工具的诞生,是人类双手的延伸,那么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则是人类大脑的延伸。当前正在演进的信息技术革命方兴未艾,其巨大效应,美国人把它与300年前的英国产业革命相提并论。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发展的高峰估计可延续到2020年前后,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持续增长、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强大加速器。21世纪初,世界科技正在四大领域,四个制高点上加快发展并展开激烈竞争。这就是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信息化技术、新材料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
美国科学家认为,今后10年技术变革将超过20世纪百年的总和。科学技术,尤其是高科技,是发展经济的加速器,是增强国力的关键手段,是富国强民的根本,是当代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最重要的武器。专家们认为,在21世纪,一个国家的兴衰、经济的增长,都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的高科技发展水平。
五、金融在世界经济中的独特地位与巨大风险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世界金融市场正朝着全球一体化的方向发展,金融资本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资本在全球的流动,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空前加快,规模巨大。由于各国对外汇管制的放松,对本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对外经济贸易合作的扩大,都为金融资本的迅速进出和自由流动创造了好的条件。目前全球游资高达七八万亿美元,全球外汇市场每天的交易量达1.5万亿到2万亿美元,其中90%以上的交易是短期资本,从事各种投机炒作。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全球化给各国投资融资发展经济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全球金融市场无控制的发展,也带来极大的不稳定。
金融全球化带来的问题是,金融危机常常产生连锁反应,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也就是金融危机国际化。墨西哥金融危机,很快蔓延到拉美其他国家;泰国金融风暴很快便波及到东南亚各国以及亚洲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影响到整个世界。金融危机的频发,提醒世界各国在扩大开放金融市场时注意根据本国的具体条件,循序渐进,提高抵御金融风暴的能力,加强预防金融危机的管理体系。
六、南北贫富鸿沟扩大影响世界经济稳定发展
全球化带来的最大负面效应,便是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这对世界经济的稳定与未来发展会造成巨大的不利影响。
由于历史的原因,由于不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由于世界发展的不平衡,也由于因民族宗教等问题引发的社会动荡,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50个不发达国家,经济处于贫困落后状态,有的已被边缘化。
据统计,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日本等西方7国,总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1%,但是GDP占世界总量的65%。而世界其余地区,人口占世界的89%,GDP却仅为世界的35%。全非洲50多个国家,GDP占世界总量的比例为1%,只相当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一家的资产。
统计数据还显示,世界上最富的20%和最穷的20%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1960年为30∶1,1990年为60∶1,1999年为74∶1,现在已达到80∶1。世界人均年收入最低的国家刚果(金)只有90美元,而人均收入最多的瑞士多达37930美元。
外国直接投资也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之间。2000年,世界净投资达到1.5万亿美元,这笔投资中的82%分配给了发达国家,非洲只分配到1%的外国直接投资。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南北贫富差距拉大,带来的问题便是社会不稳定、动乱、对富国的不满和怨恨。
总之,目前世界经济现状是西强东弱,北富南穷,北攻南守。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求南北对话,改变不合理的经济秩序,减免债务,增加对不发达国家的援助的呼声日益增高。
七、中国成为牵引世界经济快车的动力
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加快改革,扩大开放,成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受益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和平崛起,是21世纪最具有影响的重大事件。我国的对外贸易总量、实际利用外资数量及国家外汇储备,均居世界前列。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中国2002年GDP总量为1.2万亿美元,列居世界第6位;按国家统计局9月份提供的数据,2003年中国GDP总量已达到116898亿元人民币。
在世界经济近五年来平均增长不到3%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以高于8%的速度持续上升。中国经济已成为带动亚洲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如今,世界500强企业已有400余家到中国投资兴业,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采购中心、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据商务部外资司8月的信息,近年来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的研发中心快速增加,总数已超过600家。这些研发中心累计投入研发金额约40亿美元。这将为我国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起到积极作用。这表明,跨国公司把中国市场看作是全球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中国的跨国公司目前也已是数以千计。正如国际舆论指出的,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进一步增大,成为牵引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
八、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总体向好
世界经济经过两年多的低速增长,逐渐从低谷走向复苏,形势向好。
进入新的世纪初年,由于美国上世纪90年代形成的网络和股市泡沫出了问题,泡沫经济崩溃,引发了世界三大经济火车头美欧日同时减速,世界经济在2001年、2002年出现低速增长的不景气局面。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2000年时,世界经济增速为4.8%,而到2001年下降到2.4%,2002年为3.0%。世界出现贸易和对外投资双下降。跨国兼并的势头也明显减弱。
经过近3年的调整,采取降息、减税、调整结构等一系列措施,到2003年下半年,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出现复苏势头。日本经济也从10年沉睡中醒来,缓慢复苏。亚洲经济增长强劲,高达7%,是经济亮点。因此,人们在2003年底称世界经济是“开往春天的火车”。
世界经济的增长目前仍然有许多不确定因素。泡沫经济的后遗症(结构性问题)要彻底消除还有待时日,发达国家的失业率仍居高不下,美元贬值疲软,伊拉克战争的后遗症增加了反恐斗争的难度,世界局势不稳定,石油价格居高不下,这一切都会对未来世界经济的增长产生变数和不利影响。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世界经济在2003年的增长率达到3.2%。同时预计全球经济增长率 2004年可达4.6%,据称即将调高为4.9%。这个乐观的估计能否实现,还有待于证实,但可以肯定的是,世界经济总的发展前景看好。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

返回顶部

影响力:7029

如何理解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论文

描述: 如何理解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论文... 如何理解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论文
这个解答帮助过5946人

经济全球化不仅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也给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波动和政治不稳定。近年来,墨西哥、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的金融危机及其政治动荡,就是有力的佐证。其代价之惨痛、教训之深刻,足当引以为鉴。经济全球化已经叩开中国的大门,在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之同时,也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产生了威胁和影响。我们必须正视挑战,探索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社会政治稳定与发展的规律和对策。
一、经济全球化对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世界交往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作为一种客观的自然历史进程,不断地表现出日益“超越民族国家”的特性。但在实践中资本主义主导了经济全球化,试图按照其面目改造整个世界,使之完全走向“全球资本主义化”。这种双重性质决定了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同时具有推动与阻碍的双重影响。它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冲击,实质上就是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挑战。其格局总起来看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是挑战大于机遇。这不仅体现在它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挑战上,更集中地体现在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稳定与发展的挑战上。
首先,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挑战,直接地影响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 其次,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形成了根本性的威胁。
第三,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提出了挑战。
第四,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新一轮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使政治改革过程面临更大的困难、矛盾和风险,孕育新的政治不稳定因素。
第五,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国文化与思想观念冲突,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政治不稳定
总之,经济全球化已经把中国和世界联系成为一个整体,由于存在着“蝴蝶效应”,国际社会任何一个微小的波动都可能带来中国社会的经济波动与政治不稳定。这是一个必须正视的客观事实。
二、经济全球化影响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方式和特点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是一种全方位的影响,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具有各自不同的表现方式和特点。
从经济方面看,经济全球化主要通过市场经济机制,直接、全面和深刻地影响我国的经济稳定和政治稳定。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是世界市场的全球化,世界市场按照自由竞争原则,自发地调节各国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关系。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正在通过世界市场和中国市场的链接,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国际经济政治的风险、矛盾和危机,直接引导到中国社会中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稳定发展。其表现有二,一是直接影响我国的经济稳定发展状况,主要是经济总量的平衡和经济结构的稳定。二是通过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来影响政治稳定发展。值得指出的是,经济全球化的这些因素同时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形成一种综合影响力,贯穿在我国经济政治发展进程之中。因此,市场机制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政治稳定的最基本的方式。
从政治方面看,经济全球化主要通过政府宏观控制和对话协商机制来实现各国政治稳定与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各种跨国公司和企业根据自由竞争原则和全球性利益,在全球范围内争权逐利,导致了国际无政府主义的严重泛滥,却不对各国社会的政治稳定负责。因此,维护世界经济秩序和各国社会政治稳定的职责,仍然需要各国政府承担,通过宏观调控、协商对话和国际合作,使市场起到基础性配置全球性资源的作用。但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却打着自由化、民主化、私有化的招牌,主张通过“自由民主市场模式”,鼓吹和采取政府管制经济自由化政策,来消融中国政府管制经济机制,制约我国政府管理行为过程,直接影响我国的政策稳定和政局稳定。此外,西方国家通过操纵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组织,强调一切按照所谓的国际惯例和国际法办事,甚至奉行单边主义,把本国法律凌驾于国际关系准则之上,企图迫使中国就范。这种不正当干预我国经济政治事务的“合法”手段,对我国政治稳定的隐性影响更大更深。可见,政府宏观调控、协商对话和国际合作是全球化条件下维护政治稳定的关键。
从文化方面看,经济全球化主要通过国际大众文化传播媒介及其渗透整合机制,直接和间接地影响我国公众的政治思想稳定和民心稳定。经济全球化不仅是物质文明的全球化,也是精神文明的全球化。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不仅给我们带来了西方的物质文明,也带来了西方的精神文明,对我国公众社会政治心理的稳定状态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但世界主要大众传播工具却被西方发达国家支配着,少数全球性传媒公司垄断着全球信息的发布权和控制权,这实际上使我国公众处在一种信息不平等和信息不对称的格局之中。发达国家借此推行文化霸权主义,推销“西方价值”,妖魔化中国等活动,这对我国社会公众的思想统一和心理稳定,产生和形成了无形的渗透影响和强大的舆论压力。
从社会方面看,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世界交往普遍化和生活方式一体化,也是影响我国社会政治不稳定的方式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通过各种世界交往方式,同世界各国人民形成了越来越密切的经济与社会联系,无论是在广度还是深度方面,都已经十分普遍地扩大了,我国社会公众生活方式也呈现出不断国际化与全球化的趋向。由于中国与各国之间存在一定的经济与文化差距,人们在融入全球一体化的社会生活过程中,产生了这样那样的不适应性,造成各种各样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从而有可能产生和加剧我国社会政治的不稳定状况。
当前,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稳定发展的影响,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第一,在影响的方向上是国际国内双向互动。第二,在影响的内容上是经济、政治和文化交叉渗透、相互转化和全面扩展的一体化发展态势。第三,在影响的机制上是结构—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第四,在影响的格局上是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共容并存。第五,在影响的趋势上是政治稳定与政治不稳定交替发展。我们以新的姿态推进改革、扩大开放,保证持续稳定发展是回应经济全球化带来各种不稳定挑战的必然选择。这是一种“冲击—回应”互动关系,其运动轨迹和结果总的说来就是一种“不稳定—稳定—不稳定”、不断循环发展以至无穷的过程。
三、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保持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对策选择
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如何实现和维护中国社会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我们提出以下的对策选择。
一是不断解放思想,实现观念更新,这是我们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保持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前提条件。当前,必须从经济全球化的视角与高度,重新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稳定及其意义。
二是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变化,及时进行社会政治稳定的政策调整,这是我们应对经济全球化,保持中国社会政治稳定发展的关键。
三是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坚定不移地走制度创新之路,全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新型体制,是保持中国社会政治稳定发展的根本。首先,坚持走制度创新全面发展的新道路,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和文化制度,真正实现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这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政治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其次,必须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加快新一轮体制改革的步伐。要及时抓住当前世界发展的有利时机,争取在2010年左右逐步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相适应的政治法律文化新型体制。要立足全球,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纽带,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这是实现社会主义政治稳定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断地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及其政治文明,这是实现社会主义政治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建立和完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体系,这是实现社会主义政治稳定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再次,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民主外交路线,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我国社会主义的稳定发展创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积极全面参与世界经济政治新秩序的建立,推动国际经济政治制度的创新发展,创造世界各国人民的平等、多元、共赢的发展新格局,推动人类文明的和谐与进步,这是实现社会主义政治稳定与发展的根本方向。

编辑时间 2019-09-28 06:45:31
影响力:6817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描述: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这个解答帮助过1522人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两突出”的特征十分明显。一方面,在制造业与贸易的周期性复苏以及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下,复苏向好势头比较突出。另一方面,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发达经济体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不确定等风险对世界经济复苏的威胁程度加大的特征也比较突出。不仅如此,经济失衡引发系列发展问题,如地缘政治冲突、大国插手热点地区和热点问题等,这些问题相互纠缠、互为因果,成为全球经济脆弱性增强的重要因素。而世界经济中的深层次问题尚未解决,仍然面临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尽管增长预期有所改善,但全球经济仍面临下行风险。一方面,发达国家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不确定性提高将损害市场信心,进而引发金融市场动荡;另一方面,贸易保护主义升温将威胁全球贸易增长势头。这,也是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缓慢面临的两大难题。

编辑时间 2019-04-25
影响力:2018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基本治理特征是什么

这个解答帮助过5240人

当前世界经济处于调整中,世界经济出现了一些新特征,世界经济治理也出现了一些新变革。
世界经济目前整体形势是自金融危机过后,世界经济基本面良好,主要经济体保持增长,增速均有加快。与此同时,世界经济运行也面临全球经济发展失衡加剧、资源能源价格高位震荡、贸易壁垒增加、货币政策环境趋紧等问题和挑战。地区热点问题持续、恐怖主义活动、地震等自然灾害也增加了世界经济运行的成本和风险。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调整,主要经济体宏观政策明显分化。发达经济体复苏步调不一,宏观经济政策出现分化。
在经济治理方面,较为明显的特征是:一是世界经济存在区域集团化趋势,地区或集团的经济贸易保护主义壁垒,使非集团成员对外经济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当前,各国为了自己国家利益,都会和相邻的国家相互结合,形成区域经济集团,集团内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税下降,这对正在扩大出口的非集团成员国产生很大的打击。二是推进新科技革命。21世纪是科技的世纪,各国都在调整国家战略,把发展科技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各国都把科技开发作为综合国力一个关键因素。如何选择适应自身国情的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并使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迎接和战胜新科技革命的挑战,是当今时代向各国提出的新课题。三是推进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按国际经济惯例办事,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合作,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任何国家已很难保持封闭的经济模式,各国的唯一选择,是适应这一趋势,争取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编辑时间 2018-10-05
影响力:4582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如何?仍有哪些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存在

这个解答帮助过3190人

来自世界银行官方报道2017年世界存在不确定因素有以下:
快速浏览世界各地
根据世行最新预测,预计2017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从去年2.3%的低迷率上升至2.7%。预计2017年经济增长预计将温和复苏至1.8%。在美国,制造业活动可能反弹,有助于经济增长温和回升。在欧元区和日本,支持性的货币政策和较少的财政政策应该有助于今年的支持活动。
在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预计2017年的增长率将从2016年的3.4%上升至4.2%。随着大宗商品价格,特别是石油价格的复苏,大宗商品出口商和进口商之间的增长前景差异将缩小。
在中国,2017年的增长率预计将下降至6.5%。这一前景反映了外部需求疲弱,全球贸易的不确定性加剧,私人投资放缓。

所有人都关注美国经济

预计美国新一届政府将与前任的政策路线大相径庭。由于世界上最大的美国经济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其海岸,所以政策的变化可能会对全球产生重大影响。

主要挑战: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投资疲软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前景是近年来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投资增长大幅放缓。数据说明了一个严峻的故事:这些经济体的投资增长从2010年的平均10%下降到2016年的3.5%左右。

投资疲软在最大的新兴市场和初级商品出口的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中最为明显,但现在已经蔓延到这些经济体的大多数。事实上,除了严重的全球经济衰退以外,投资增速低于过去25年来最多的国家的长期平均水平。

没有单一的原因是怪罪。疲软的增长前景,大宗商品价格暴跌,外国直接投资减少,主要经济体政策和政治不确定性以及私人债务增加等均导致投资增速下滑。

虽然不是一个头条新闻,但投资增长乏力可能带来阴险和腐蚀的影响。它减缓了资本深化,制约了有计划的城市化进程,限制了未来的增长潜力。由于产出增长是确定的减贫动力,因此投资增长的挫折是实现消灭贫穷的全球目标的危险。

中国深深融入世界经济。其进口量占全球进口量的十分之一,产量占全球总量的十分之一,投资占世界投资的五分之一。政策推动的经济再平衡向更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发展已经有好几年了。在此过程中,中国的投资增速从2012年的21%下降到2015年的10%。私营部门的下滑速度最为明显。

新年的政策决议?

再加上对脆弱复苏威胁的清单,人们担心在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潜在增长减弱和金融脆弱性可能会加剧政策不确定性的升高。

在这个充满挑战的环境中,周期性和结构性政策都可以发挥关键作用。在先进经济体中,实际均衡利率甚至为负值的手铐货币政策,可能需要更多支持性的财政政策。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应该在财政调整和减少脆弱性的政策措施之间找到适当的平衡点。

如果决策者想要做出新年决心,他们可能会选择一个明显的决定者:想办法刺激持续的增长。有用的政策举措包括增加人力资本和基础设施投资;促进贸易;营造最大限度地利用外国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的环境。

坚持这一决议似乎是在2017年强劲增长的新时代敲响的最明智的希望。

例如,什么会是承诺的财政刺激的影响?一个相当大的一揽子计划可能会在近期推动美国经济的增长,对海外的活动有潜在的好处。也就是说,任何财政刺激措施的全面影响将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其规模和构成,实施时机,货币政策当局的反应,美国经济中的滞留量以及应对措施的企业和家庭。相反,如果贸易政策转向贸易保护主义,则可能导致进口成本上升,并可能影响经济增长。

新的政策路径也会对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产生影响。由于美联储政策紧缩或其他原因超过预期,美国财政状况的收紧将在全球金融市场中感受到,并可能对严重依赖外部融资的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产生不利影响。

在知道具体提案之前,很难全面评估这些政策变化对美国和全球活动的整体影响。但是,无论美国最终如何规划,经济政策走向的长期不确定性将拖累全球增长和投资。

编辑时间 2018-12-06
影响力:648

当今世界经济形势如何?

这个解答帮助过6143人

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可阻挡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尽管它在进程中会有曲折,会有人反对,但其势头不可阻挡。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资本、服务、技术、信息、劳务(人才)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空前加快,形成世界统一大市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进入新世纪以后,全球化进程加快,各国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市场自由化的程度越来越高。
之所以说经济全球化的势头不可阻挡,这一进程不会中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两个轮子一直往前转,这两股力量不可阻挡。这就是市场化的力量和网络化的力量,也称作市场革命和技术革命。
冷战结束后,世界市场化的规模和速度大大提高。前苏联东欧国家走上市场化道路;中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大步推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市场的控制也大为松动。整个世界的开放度、市场的自由度前所未有。
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突破了地域时空的限制,互联网使世界各国之间的距离缩小,使商品、资金、技术、信息的流动空前加快,成本空前降低。例如,纽约到伦敦的长途电话费, 2001年时,每3分钟需1美元,预计到2010年将降到3美分。网络化极大地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跨国公司的扩张力量不可阻挡,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哪里的市场条件适合,哪里的成本低廉、潜力巨大,它们就往哪里推进。有研究显示,全世界已有6.4万家跨国公司,它们以资金、技术、品牌和销售网络的优势驰骋世界市场,它们控制着全球1/3的生产、2/3的国际贸易,70%的技术专利,90%的国际直接投资。这些庞然大物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WTO的成立,统一的国际经济规则的形成,对民族国家的约束力逐步加强,又大大推动了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进程。
但是,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的显现,南北差距的拉大,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的不合理(这些规则是以发达国家为主体制定的),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富国集中,不发达国家有被边缘化的危险。产业结构的全球整合,使发达国家一部分人失业;工业化的步伐使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世界出现了一股反全球化的浪潮。
反全球化浪潮的兴起提醒世界,全球化进程应当调整,需要反思,应当给全球化“以人情、人道色彩”(欧盟语),应使全球化成为一个共赢共享、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这就要求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二、世界经济形成三大主体、三大市场
与经济全球化一道,区域经济合作(即区域经济集团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重要趋势。
现在,全世界经济合作组织大大小小多达140多个,但在世界经济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占有最大市场份额的是三大主体: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正在筹划并形成中的东亚自由贸易区。世界经济的兴衰起落,与这三大区域经济板块密切相关。
经过五次扩大,欧盟今天已成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地区组织。25国人口4.5亿,GDP逾10万亿美元,占世界总GDP的30%。欧盟已建立起欧元区,统一了货币,这是目前惟一可以在经济领域与美国相抗衡的力量。
北美自由贸易区,包括美国、加拿大、墨西哥,1994年正式建立,人口近4亿,GDP 11万亿美元,是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它要向南美扩张,美国认为拉美是“一个比欧盟更重要的市场”。如果拉美进入,便可形成一个包括34国、8亿人口、占半个地球的大市场。南美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有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但这是迟早的事。
一个以双边为基础的东亚自由贸易区网络正在形成。在2000年11月新加坡召开的东盟首脑会议和“10+3”(东盟10国+中日韩3国)首脑非正式会议上,首脑们就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达成共识并使其转入具体实施。中国与东盟已确定在2010年建立自由贸易区,日本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也将在2012年最终建成。在此基础上,以“10+3”组成的东亚自由贸易区,可望2015年左右建成,并逐步走向建立“东亚经济共同体”的更宏伟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占东亚地区GDP90%以上的中日韩三国的合作至关重要。一旦东亚自由贸易区建成,将成为拥有占世界1/3人口,GDP达到7万亿美元的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市场,其规模可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三足鼎立局面。
世界三大经济板块之间,相互交叉、相互合作、相互竞争。我国的主要市场、主要贸易伙伴,都在这一范围。美、欧、日三大家占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近一半。因此,密切关注世界三大市场的动向尤其重要。正如有专家所言: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动机、地域分布、组织形式、影响及出现的一系列变化,将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与格局产生决定作用,对世界各国提出新的机遇和挑战。
三、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四大环境
经济的发展是要受到环境制约的。对世界经济发展起重要影响的有四大环境,即政治环境、市场环境、资源环境、生态环境。
1.政治环境对经济的影响甚为重大。从整个世界政治环境看,对和平发展有利。大国关系进入磋商、协调、合作为主的发展阶段,出现了冷战结束以来相对稳定的时期。但是,局部战争、国际恐怖活动、民族与宗教冲突、社会动荡,都使世界经济发展受到阻碍,不确定的因素增加。
2.市场环境,包括气候、人文环境、劳动力素质、市场消费潜力、劳工价格、交通通讯条件、企业信誉、政府的经济贸易投资政策和开放度、法制状况、办事效率等等。美国开列的世界新兴市场名单,中国、韩国、墨西哥、土耳其、印度、南非、波兰等在市场环境方面占有一定优势。投资者总是涌向那些市场开放度高、投资回报率高、经营条件好的地方。
3.资源环境,关系到生产能否有保障,经营成本能否降低,经济发展能否持续长远,是物质基础。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能源、土地、矿产、水、粮食等自然资源条件的保护、改善与开发。无论是像日本、新加坡这样的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还是像美国、俄罗斯这样的资源丰富的国家,在发展经济、制定规划时,都不能不把资源问题作为前提条件。石油、粮食、水三大战略资源的安全问题,日益引起各国政府的关注。
4.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工业社会造成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已经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全世界有11亿人不能用上清洁水。酸雨、沙尘暴、持续高温等现象的出现,非典、禽流感、疯牛病等疫病的流行,已为人类敲响了警钟。世界各国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拿出越来越多的资金用于治理和改善生态环境。要使经济做到快速、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就要创造良好的四大环境。
四、科技进步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加速器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高新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当今世界,以发展现代化科技来提升综合国力,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关注点。日本重提科技立国的口号,欧洲提出加快追赶美国的目标。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进入了发展高技术、创立新产业的阶段,都在抢占科技制高点。
如果说各种先进工具的诞生,是人类双手的延伸,那么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则是人类大脑的延伸。当前正在演进的信息技术革命方兴未艾,其巨大效应,美国人把它与300年前的英国产业革命相提并论。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发展的高峰估计可延续到2020年前后,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持续增长、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强大加速器。21世纪初,世界科技正在四大领域,四个制高点上加快发展并展开激烈竞争。这就是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信息化技术、新材料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
美国科学家认为,今后10年技术变革将超过20世纪百年的总和。科学技术,尤其是高科技,是发展经济的加速器,是增强国力的关键手段,是富国强民的根本,是当代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最重要的武器。专家们认为,在21世纪,一个国家的兴衰、经济的增长,都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的高科技发展水平。
五、金融在世界经济中的独特地位与巨大风险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世界金融市场正朝着全球一体化的方向发展,金融资本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资本在全球的流动,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空前加快,规模巨大。由于各国对外汇管制的放松,对本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对外经济贸易合作的扩大,都为金融资本的迅速进出和自由流动创造了好的条件。目前全球游资高达七八万亿美元,全球外汇市场每天的交易量达1.5万亿到2万亿美元,其中90%以上的交易是短期资本,从事各种投机炒作。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全球化给各国投资融资发展经济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全球金融市场无控制的发展,也带来极大的不稳定。
金融全球化带来的问题是,金融危机常常产生连锁反应,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也就是金融危机国际化。墨西哥金融危机,很快蔓延到拉美其他国家;泰国金融风暴很快便波及到东南亚各国以及亚洲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影响到整个世界。金融危机的频发,提醒世界各国在扩大开放金融市场时注意根据本国的具体条件,循序渐进,提高抵御金融风暴的能力,加强预防金融危机的管理体系。
六、南北贫富鸿沟扩大影响世界经济稳定发展
全球化带来的最大负面效应,便是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这对世界经济的稳定与未来发展会造成巨大的不利影响。
由于历史的原因,由于不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由于世界发展的不平衡,也由于因民族宗教等问题引发的社会动荡,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50个不发达国家,经济处于贫困落后状态,有的已被边缘化。
据统计,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日本等西方7国,总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1%,但是GDP占世界总量的65%。而世界其余地区,人口占世界的89%,GDP却仅为世界的35%。全非洲50多个国家,GDP占世界总量的比例为1%,只相当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一家的资产。
统计数据还显示,世界上最富的20%和最穷的20%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1960年为30∶1,1990年为60∶1,1999年为74∶1,现在已达到80∶1。世界人均年收入最低的国家刚果(金)只有90美元,而人均收入最多的瑞士多达37930美元。
外国直接投资也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之间。2000年,世界净投资达到1.5万亿美元,这笔投资中的82%分配给了发达国家,非洲只分配到1%的外国直接投资。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南北贫富差距拉大,带来的问题便是社会不稳定、动乱、对富国的不满和怨恨。
总之,目前世界经济现状是西强东弱,北富南穷,北攻南守。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求南北对话,改变不合理的经济秩序,减免债务,增加对不发达国家的援助的呼声日益增高。
七、中国成为牵引世界经济快车的动力
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加快改革,扩大开放,成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受益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和平崛起,是21世纪最具有影响的重大事件。我国的对外贸易总量、实际利用外资数量及国家外汇储备,均居世界前列。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中国2002年GDP总量为1.2万亿美元,列居世界第6位;按国家统计局9月份提供的数据,2003年中国GDP总量已达到116898亿元人民币。
在世界经济近五年来平均增长不到3%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以高于8%的速度持续上升。中国经济已成为带动亚洲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如今,世界500强企业已有400余家到中国投资兴业,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采购中心、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据商务部外资司8月的信息,近年来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的研发中心快速增加,总数已超过600家。这些研发中心累计投入研发金额约40亿美元。这将为我国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起到积极作用。这表明,跨国公司把中国市场看作是全球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中国的跨国公司目前也已是数以千计。正如国际舆论指出的,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进一步增大,成为牵引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
八、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总体向好
世界经济经过两年多的低速增长,逐渐从低谷走向复苏,形势向好。
进入新的世纪初年,由于美国上世纪90年代形成的网络和股市泡沫出了问题,泡沫经济崩溃,引发了世界三大经济火车头美欧日同时减速,世界经济在2001年、2002年出现低速增长的不景气局面。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2000年时,世界经济增速为4.8%,而到2001年下降到2.4%,2002年为3.0%。世界出现贸易和对外投资双下降。跨国兼并的势头也明显减弱。
经过近3年的调整,采取降息、减税、调整结构等一系列措施,到2003年下半年,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出现复苏势头。日本经济也从10年沉睡中醒来,缓慢复苏。亚洲经济增长强劲,高达7%,是经济亮点。因此,人们在2003年底称世界经济是“开往春天的火车”。
世界经济的增长目前仍然有许多不确定因素。泡沫经济的后遗症(结构性问题)要彻底消除还有待时日,发达国家的失业率仍居高不下,美元贬值疲软,伊拉克战争的后遗症增加了反恐斗争的难度,世界局势不稳定,石油价格居高不下,这一切都会对未来世界经济的增长产生变数和不利影响。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世界经济在2003年的增长率达到3.2%。同时预计全球经济增长率 2004年可达4.6%,据称即将调高为4.9%。这个乐观的估计能否实现,还有待于证实,但可以肯定的是,世界经济总的发展前景看好。

编辑时间 2018-12-28
影响力:4755

对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认识和看法是什么?

这个解答帮助过608人

  国际形势总体稳定,但挑战日益增多。世界加速进入经济动荡、格局调整、体系变革的新阶段。
  一、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国际社会加强应对。美次贷危机最终演变为“百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世界经济金融体系,挫伤了各国对世界经济增长前景的信心。危机由虚拟经济加速向实体经济蔓延。发达经济体普遍陷入衰退,美国第三季度经济增长率环比下降0.5%,为7年来的最大降幅。欧洲和日本成为金融危机连锁影响的重灾区。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同程度受到殃及,亚洲、拉美、非洲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国际油价粮价大幅波动,原油价格跌破每桶40美元。在全球经济面临衰退的背景下,国际贸易和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明显下滑,贸易保护主义再次抬头。危机也导致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社会问题突出,失业率普遍上升。美、欧、日、中、俄等多国政府纷纷出台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 并在华盛顿举行首次20国集团金融峰会,国际社会表达出加强政策协调,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的强烈意愿,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呼声日益升高。但危机尚未见底,其对国际体系及格局演变的影响值得高度重视。
  二、地缘战略竞争激烈,大国合作大势所趋。俄罗斯与格鲁吉亚围绕南奥塞梯问题爆发武装冲突,表明国际关系中的传统地缘政治和军事安全因素依然突出。俄与美欧关系一度趋于紧张,双方的交流与合作出现一些困难。此外,大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安全乃至软实力方面的较量依然存在,围绕深海、极地和太空的争夺正在逐步展开,战略利益竞争日益突出。但金融危机的爆发客观上缓和了大国关系。面对严峻的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各大国普遍认识到加强合作、共渡时艰是唯一的共同选择。美、欧等传统发达国家加强彼此协调,并加大对新兴发展中大国的借重。大国关系的合作面回升。奥巴马顺应时势,以“变革”为口号当选美首位黑人总统,将着手调整美内外政策,可望重视大国合作和多边主义。美俄相互释放改善关系的信号,双方领导人在俄格冲突后首次聚首金融峰会。欧俄重启新伙伴关系计划,并将探讨建立新的欧洲安全机制。大国间既合作又竞争的总体框架得以维持。
  三、多极化趋势深入发展,新兴大国崭露头角。世界各主要力量实力此消彼长,推动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深入调整演变。美对外战略受到伊拉克、阿富汗局势影响,不断加大对盟国和多边机制的借重。欧洲一体化推进遇到困难,日本政府更迭,内顾倾向加大。新兴发展中大国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和国际格局演变的重要推手。俄罗斯战略进取态势明显,印度、巴西、南非等国在国际舞台上日益活跃。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妥善应对一系列困难和挑战,备受瞩目。“金砖4国”、“展望5国”和“新钻11国”发展潜力巨大,彼此加强协调,在全球事务和国际体系调整变革中的影响迅速上升。新兴大国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突显,在20国集团金融峰会上首次以平等姿态与传统发达国家共同讨论国际经济金融的核心问题。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为国际关系注入新的活力,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四、亚太合作蓄势推进,新问题新挑战不时涌现。亚太地区国家加强经济金融合作、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的紧迫感增强,合作步伐加快。APEC、上海合作组织等在加强宏观经济对话、开展能源、交通等务实合作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以“10+3”合作为主渠道的东亚合作续有推进,中日韩领导人会议首次在10+3框架外举行,并实现机制化,开启了三国合作的新阶段。以《东盟宪章》的签署为标志,东盟一体化进程迈出实质性步伐。各主要力量继续深入参与地区事务,扩大影响力。但另一方面,亚太地区形势复杂多变,动荡和不确定因素有所增加。部分地区恐怖活动威胁上升,安全形势恶化。孟买恐怖袭击事件导致印度与巴基斯坦关系趋紧。东南亚、南亚等一些国家政局出现不稳,面临的经济风险和挑战增加,地区国家间围绕领土主权等矛盾和冲突时有发生。
  五、热点问题一波三折,全球性问题牵动各方。中东局势再度恶化,哈马斯宣布同以色列停火结束,以对加沙地带发动大规模空袭,以巴冲突升级。朝核问题曲折发展。朝宣布重启宁边核设施去功能化,美宣布终止对朝适用《敌国贸易法》并最终将朝从“支恐”国家名单中除名。但双方在验证等问题上分歧未解,成为进一步推进六方会谈进程的障碍。伊朗核问题僵持不下。欧等向伊递交复谈方案,欧伊间进行了一些接触,但双方未就复谈达成妥协。津巴布韦各派在权利分配问题上矛盾突出,美、欧等继续加大对津制裁。国际刑事法院检察官起诉苏丹总统,使苏丹达尔富尔问题更趋复杂化。刚果(金)、几内亚等国政局动荡不安。索马里海盗问题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各方纷纷采取联合打击行动。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发展援助等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影响国际局势的重要因素。粮食危机引发多国骚乱,发展问题更显紧迫。落实“巴厘路线图”新一轮气候变化谈判启动。面对日益增多的全球化挑战,国际社会有效治理机制明显不足。

编辑时间 2019-03-10
影响力:3829

如何认识当前国际经济形势

这个解答帮助过1017人

经济全球化经过调整后,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持续深入发展,全球经济依存性不断上升。全球资本与生产技术要素的全球化重新配置,带来全球政治经济格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有七个特点。
(一)世界经济迅速增长,美国、欧元区国家、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使世界经济得以继续维持较高增速,发展中国家经济呈相互带动、梯次发展的态势。

2007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近4%的增速。美国经济稳中有落,2006年美出口额被德超越,信息化指标不及北欧,次贷危机使美经济优势不断被侵蚀和分解,其负面影响还在扩大。主要西方国家面临工业化以来最强烈的外部竞争。欧亚大陆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舞台。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欧亚大陆经济总量占全球的62%,累积财富总量是美国的一倍,2006年“新欧洲”国家国内生产总值较2003年增加近一倍。同时,占世界人口80%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进入较快增长期,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分工体系中地位得到加强,对世界经济影响力进一步增大,改变了世界经济的增长格局。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占全球的20%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到30%。

(二)随着金融创新,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和推广,金融一体化程度提高,全球金融业呈“爆炸式增长”。

巨额国际资本的无序流动和投机,不仅给发展中国家经济造成很大损害,发达国家也难独善其身。据美国麦肯锡公司的最新报告,全球金融业的核心资产总额已达140万亿美元。资本市场进一步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主体。银行资产占全球金融资产总额的比重由1980年的42%下降到2005年的27%,金融资产进一步向发达国家集中。发达国家的金融资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目前已平均跃升至330%。“经济金融化”趋势一方面促进了全球资源有效配置,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投机性和风险性。

(三)国际资本市场和劳动市场流动性增强,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形成全球市场。

国际资本市场更加成熟,资本流动形式也在增多。全球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日益提高。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未来10年,发展中国家将有7亿人口进入全球劳工市场。全球产业链的形成和资源配置中合理及不合理的部分进一步显现,不均衡的全球增长模式正在塑造新全球经济格局。从总体看,国际贸易、投资金融市场的自由化进程使生产要素流动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最佳配置”。从国别看,全球化的收益分配和社会成本分布严重失衡,穷国与富国的差距在扩大,输家与赢家的两极分化加剧。资本回报连创新高,劳动回报则越来越低,导致国家间不平等。发达国家主导当前的国际贸易、投资、金融和国际分工体系,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3/4,经济总量只占1/4。黑非洲至少要到2047年才能成功脱贫。在北方阵营,美欧日是国际经济三大支柱,但由于美国奉行经济单边主义,企图垄断国际经济决策,三方经济利益摩擦时有发生。南方阵营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拉大,对经济发展问题的基本诉求和利益关注点发生重大分化,多元化现象明显,南南合作呈现高度复杂性。

(四)新兴市场经济体日益具体,加快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活力。

一大批新兴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体系日趋成熟,东亚、拉美、独联体国家经济全面提速,非洲、中东地区国家经济开始起飞,这些国家的国内资本市场迅速发展,对外资的依赖明显下降,对自身能源、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意识强化,一些出口导向型发展中国家逐步实现贸易结构多元化。“金砖四国”、“新钻11国”等新兴发展中国家继续引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成为未来最为强劲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影响全球化的发展。按汇率计算,今年,印度、俄罗斯、巴西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均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晋升世界经济12强。2001年~2007年,中、俄、印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出口、引资、外汇储备和股市总值排行榜上的名次平均跃升四个位次。亚洲国家对美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比重已从1993年的25.5%减少到目前的16.5%。

值得注意的是,发展中国家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持续增大。发展中国家相互投资迅速增长,主要表现在亚洲内部以及亚洲对非洲的投资。目前,世界外汇储备总额高达5.4万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掌握在发展中国家手中。近来,发展中国家开始将部分外汇储备以“主权财富基金”的形式对外投资,金额可能高达1.5万亿美元,投资的主要方向是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和跨国并购,有关动向将对国际资本市场产生重要影响。

(五)南北国家有关发展模式的交融与交叉增多,经济领域多边协调渐成趋势,新兴大国加速崛起,经济力量加速“多极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互利用,南北关系呈繁芜交织的状态。俄罗斯迅速复兴和印度加快振兴,打破了冷战后中国一枝独秀的局面,初步形成了新兴大国崛起的第一梯队。一批发展中国家迈入或走近经济次大国行列,对维护世界经济体系的稳定及贸易自由化的需要不断增强,与发达国家的共同利益有所增多,双方相互依存有所加深,在经济、金融等领域开展对话与合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日增。“G8(八国集团)+5”成为促进南北对话的重要高端平台。G20(20国集团)涵盖当前世界上最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具有较强的“南北”代表性,近年来在协调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应对金融危机、促进世界经济金融稳定发展等的立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加拿大倡议在G20框架内成立“全球首脑论坛”,进一步反映出国际社会加强多边对话协调的趋势。

(六)各种区域或双边自由贸易安排发展迅速,国际贸易、跨国投资重趋活跃,自贸区谈判方兴未艾,通过自贸协定等形式,新兴力量与传统大国结成经济联盟成为时尚。

区域经济合作既是各国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产物,也是有关国家以区域发展为依托,为减缓经济全球化无序冲击而采取的合理选择。区域经济合作、区域集团化趋势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并行不悖。这种总体上良性的经贸互动推动了政治上的良性发展,大国重启战争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东亚、拉美、非洲等地区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区域合作蓬勃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之间区域合作势头加强,成为联系不同地区之间合作网络的重要纽带。巴西、印度、南非已建立三国合作框架,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拉美,拉美与中东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各国均试图通过强强联合、强弱互补的模式加快区域集团建设,实现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谋求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美国全面推动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欧盟借东扩之机加快区内金融、服务一体化进程,拉美两大经济组织南方共同市场和安第斯共同体宣布加快自由贸易谈判,东亚10+3和上海合作组织作为亚洲两个支柱性机制深入发展。未来国际经济关系将逐渐由国家之间的较量和竞争转向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角逐,围绕全球经贸政策、金融体制的斗争与协调将主要在经济集团之间展开。

(七)国际能源、资源价格大幅上涨,国际能源格局调整步伐加快,对能源等战略资源的争夺成为影响国际经济关系的最大不确定因素。

一些资源大国特别是油气资源富集的国家把握了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的良机,不仅从中获取巨额收益,同时提升了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近年来,俄罗斯、沙特阿拉伯、伊朗、委内瑞拉和阿联酋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序中平均前移了三个位次。一些石油生产国加强了对国内石油资源的控制,减少了发达国家对其石油资源的掌控。伊朗、委内瑞拉等产油国将能源作为国际斗争的主要筹码,公开向美“叫板”。美国目前控制着中亚、中东、西非和北美的世界近70%的石油资源。全球能源战略格局明显向美倾斜,但在世界能源市场格局方面,俄罗斯影响举足轻重,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战略影响不可低估。日本努力稳定传统石油来源,并积极拓展新渠道。欧盟等国积极增加石油战略储备,并寻求能源合作。随着世界经济的强劲复苏和繁荣,各方对能源的依赖将与日俱增。围绕油气资源、运输管道和市场价格等,美、欧、日等大国还将展开激烈的国际能源争夺战。同时,随着新兴发展中大国对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及对能源安全的追求,相关能源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打破了发达国家企业在国际能源产业中的垄断地位

编辑时间 2018-12-29
影响力:256

如何理解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给中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当前

这个解答帮助过6638人

当前形势下,统计面临的机遇是几十年中国数据造假掺水使决策需求者深受苦扰,而对真实的统计渴求迫切。面临的挑战是“一朝被蛇咬,终身怕井绳”的心态使人们对统计行为、统计方法、统计结果深怀不信任,如何让人相信你统计的东西是真实可信的?这是最大的挑战。所以,要让人相信你的统计行为是以道德和法责为抵押的,统计方法是科学的、有代表性的、有较高价值的,你必须要花力气去创新统计方法,花力气去展示你统计的手段与过去有何不同,这样的透明当然得承担被人盗窃自己智慧成果的风险。怎样把握尺度,让人相信自己的统计而又不被他人广泛知道你的统计绝技,是值得思考的。

编辑时间 2018-11-27
影响力:6301

如何看待当前国内和国际的经济形势

这个解答帮助过1507人

物价涨幅总体可控,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力度和节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力求取得更大进展,促进民间投资持续较快增长。同时,完善促进消费政策,促进城乡居民持续增收。一是要处理好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与增强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的关系,在控物价、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找到“平衡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快增长,要继续采取综合措施,完善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要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积极构建居民收入和国民经济同步增长的机制,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明显增加、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方面,今后一个时期抑制物价上涨的任务仍很艰巨。第三,结构调整压力增大,应从两方面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教育和医疗卫生投入大幅增加,以及政策的滞后和累积效应,增强政策的针对性。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改变,经济增长总体平稳。上半年经济增速虽比去年上半年有所放缓。业界普遍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增速回落的幅度尚属温和。盛来运判断,从增长动力和先行指标来看,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结构失衡使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总量平衡和结构矛盾交互叠加,加大了宏观调控难度。与此同时,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增强内需的拉动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稳中趋缓,是中国经济进入今年以来的态势。三□充分考虑国内外形势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以及政策的滞后和累积效应。从投资需求看,今年以来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幅明显回落。总体上看,未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工资持续上升、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提高的情况下,将保持较快增速;出口增速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会有所回落,但仍将回归正常水平,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仍将高于9%,民间投资保持较高增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高位回稳。经济增速适度放缓。要有针对性地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等突出困难,但面临的矛盾仍然较多,突出表现在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随着稳健的货币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社会总需求增速放缓,加之粮食和主要工业品供应较为充裕,支持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是增加就业、资金、汇率成本提高等因素叠加,使得出口增速呈现放缓态势,也有唱衰的,通胀对经济运行和社会生活都有很大的危害,为稳定价格总水平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增强政策针对性,要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使货币信贷增速逐步降下来、灵活性和前瞻性,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第一。第二,物价涨幅总体可控,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改变。从需求结构看,在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下降的同时,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从需求结构看,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低于投资的贡献率。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巩固经济发展的好势头。一□经济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当前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不稳定。受水利等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投资增长,又要充分考虑国内外形势的复杂变化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实体经济的影响,保持我国经济在更长时期内高速增长的难度在加大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中国经济出现“二次探底”的可能性非常小。由于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短期内难以根本消除,食品。从生产结构看,农业生产投入增加,也是我国主动调控和市场需求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总体上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调整经济结构,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先决条件。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不确定性因素增多□随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对增速放缓要提高容忍度。虽然食品、居住类价格同比涨幅仍处高位,但物价涨幅趋于收敛,价格上涨势头得到初步控制,节能减排任务十分严峻。从收入结构来看,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增长仍明显高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第二,经济增速放缓,并利用有利时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财政对社会保障。二是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灵活性和前瞻性当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将有所减弱。从外部需求看、原材料价格上涨,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大,经济效益下降,三季度这一态势继续延续、控制物价上涨势头的有利条件较多、居住类价格同比涨幅仍处高位,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但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内需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房地产市场成交量萎缩,房屋竣工量增速下降,但大部分城市房价依然处于高位、软件、信息服务。当前,稳定物价总水平仍然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宏观调控的取向不能变,翘尾因素逐步减弱,以及稳定物价措施逐步落实到位。要遏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发展,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力争使物价涨幅在后几个月降得多一些,为今后一个时期稳定物价创造条件。第二,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才有利于调结构稳物价;对物价上升不能提高容忍度、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从收入结构看,加之部分刺激消费的政策到期退出。第一,物价高位运行,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与出口企业生产,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仍将高于9%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总体平稳,鼓励发展新兴消费领域和消费业态。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条件相对较为有利。第四,深化重点领域。从生产结构看,部分高耗能行业生产增长较快,局部地区电力供需偏紧,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有看好的。第三,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今后几个月物价涨幅将有所回落。二□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要主动把速度适当降下来,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灵活性和前瞻性。一方面,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促进经济增长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多方面挑战、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经济增长速度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要着力扩大内需,增强经济自主增长力量,经济运行也面临物价高位运行。与此同时,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必须增强宏观经济政策的针对性、就业和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第三。从最终消费看,受汽车、住房等消费热点降温的影响,避免出口大幅回落对工业生产,尚属温和的回落幅度打消了眼下“硬着陆”的担忧。增速回落有利于调结构稳物价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表示,“对经济增速不要过于追求,要高度重视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采取措施稳定外需,受融资成本、关键环节改革,激发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和动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既有全球经济减速的影响;最终消费在就业状况改善。我们要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改善小企业发展环境,努力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当前面对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劳动工资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将长期存在,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当前我们要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采取有效措施巩固经济社会发展好势头。第一、产业转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因素的拉动,投资增速依然会保持在高位,工业生产平稳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现代物流、工资上涨、汇率上升等因素的影响,买卖双方博弈使市场陷入僵持状态。”经济增速的适度放缓,为稳物价创造了宽松的外部环境。8月份以来,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涨幅已连续两个月出现小幅回落。外部风险加大内部困难增多国内外经济形势都在发生新的变化,中国社科院分析报告认为,欧美债务危机会通过三个渠道影响中国未来的经济:通过出口影响中国实体经济,通过金融渠道影响中国经济的稳定,悲观的预期将影响投资和消费信心。9月份中国出口数据敲响了警钟,当月出口环比出现了2.1%的负增长。考虑到外需的不景气传递到出口订单上通常需要4到6个月,以及人民币不断升值的趋势,未来出口形势不容乐观。外有出口不景气,内有成本不断升高、融资困难,国内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面临很多困难,三季度我国企业家信心和企业景气指数双双回落。政策稳中应变积极防范风险当前,国家正在采取对小微型企业贷款实行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比具体应对措施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宏观政策的总体走向。“下阶段宏观调控既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又要增强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进一步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盛来运强调。专家们普遍认为,在物价上涨过快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的情况下,货币政策不宜放松;但在企业融资出现困难的背景下,也不宜进一步紧缩。在“两难”局面中,货币政策更应当增加一些结构性、定向性措施,同时更加发挥财政政策作用,比如减轻中小企业税负等。中国社科院报告认为,当前的宏观调控既要有效抑制通胀,又要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宏观调控以稳为主,政策搭配要审慎灵活。

编辑时间
影响力:3186

当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呈现什么趋势

这个解答帮助过4621人
编辑时间 2018-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