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谱自学网为你分享的知识点是《七律长征歌曲》,感谢你的阅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文: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
其中的“七律”是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长征”是指当时毛泽东主席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所以七律长征不是词牌名哦
七律•长征的总基调是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长征片段
(一)七律《长征》
(二)陈树湘的肠子
(三)瞿秋白的三双草鞋
(四)戴镣长街行
(五)难以翻身的领袖人物
(六)跟着走
了解了长征的历史,就能懂得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明白为什么共产党能战胜国民党。这里采撷几段发生在长征期间的片段,以铭记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一)七律《长征》
魏巍有一本书名叫《地球的红飘带》,当我把红军长征走过的线路用红笔连起来,确实就是一条长长的红丝带散落在中国的大地上。
在地图上把所有线路连接起来,尚且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如果人在上面走会怎样?特别是一群吃不饱穿不暖,需要翻山越岭,爬雪山过草地,而且又是前有堵截后有围追的强敌呢?毛泽东的诗词《长征》,用八句话表达了革命的英雄气概,但也描述了其中的艰辛,每句话都是一场难以想象的艰苦战斗,徜徉在平仄起伏的字里行间,内心的感觉总能超越惨烈、苍凉和悲壮。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其实理解长征也难也不难,认真领会了这八句诗,就基本能理解长征了。
(二)陈树湘的肠子
湘江在这里依旧平静地流着,似乎依稀还能记起曾在这里发生过的一场惨烈的血战。在这场战役的后期,掩护全红军渡江的年仅29岁的红五军团34师师长陈树湘,受伤被俘,在敌人的担架上扯出了自己的肠子,借敌人的脚把自己弄死了。这一声撕心裂肺的惨叫声,什么时候想起湘江战役,什么时候就会浮现在脑海里......
国民党没有就此放过他,把他的头颅,先后在道县西门和长沙县小吴门外悬挂示众。他的头颅正对着他的破旧的、无数次午夜梦回过的家,这时候他终于能回到自己的家了。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心里想到的是好久没喊过的快被遗忘的口号:共产党万岁!
在他肠子散落在地上的小山坡,没有立碑,但当地老百姓在每年的清明节,都会来祭奠这位红军师长。他的传奇并没有随着遗迹的消失而湮没,依然活在百姓的记忆中!沧海可以变成桑田,很多遗迹会随雨打风吹去,但是,陈树湘这朵英雄之花,将会在他挚爱的、名中带湘的这片生他养他的湘土上永不凋谢的。
(三)瞿秋白的三双草鞋
长征前夕,瞿秋白因为身体不适(也许是托词),无法参加长征,被留在了江西,这很出乎他的预料,所以他亲手编织的三双草鞋,无法派上用场了,不知道是不是最后转赠给别人了,只知道他把坐骑赠给了徐特立老先生,应该帮了年老体弱的徐特立老先生很大忙的了,而他本人却因为肺病跑不动而被俘了。
在蒋介石电令就地处决后,瞿秋白神色自若,走到一处草坪上坐下,说了一句:"此地就很好",然后平静地让宋的护兵从脑后开枪。宋希濂从战犯管理所被特赦后回忆说,临刑前唱起了自己翻译的《国际歌》--"Internationl就一定要实现!"
霎那间,白的如豆腐般洁白一片,红的染得桃花殷红无数,灵魂则像天使般圣洁离去。
不知道他最后是否还在想着一句“多余的话”--“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正如他自己文中写的那样,他勉强做政治工作是历史的误会。按毛zhu xi在得到他牺牲的消息时对他的评价,瞿秋白统治是应该做文艺工作的,他如果能到延安的话,可以非常好地领导文艺工作的开展。
秀才造反十年不成,但如果要造反成功还是离不开秀才的。中共早期的领导人基本是书生,不是说书生就不能领导革命,而是他们身上带着太多的书生意气,不能从中国革命的基本情况出发来分析问题,而是从主观出发,所以制定的决策最后总是败在以蒋介石为首的更实际的决策之下!陈独秀如此,李立三如此,瞿秋白也是如此!不能脱出这个规律,所以中国共产党一开始总是在走弯路,等毛ze dong同志领导共产党后,才开始逐步走上了正确的道路。
瞿秋白文中的最后一句话,我们中国人永远要记得的: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
(四)戴镣长街行
刘伯坚本来是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应该要参加长征的,但最后关头被作为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留了下来,在江西信丰负伤被俘。1935年3月21日,刘伯坚在江西省大余县金莲山上被敌人杀害,壮烈牺牲,时年40岁。
3月11日由大庾县狱中戴脚镣经大街移囚绥署候审室后,他写的一首题为《戴镣行》的诗:“戴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怍。戴镣长街行,镣声何铿锵,市人皆惊讶,我心自安详。戴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拼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
“市人争瞩目,市人皆惊讶”是非常正常的,熟悉中国人的这种特性的人,完全可以联想到喜欢看杀头的爱好,人肉馒头什么的,也许有人还会喊几声十八年以后又是一条好汉!但刘伯坚心里没有悲哀,因为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全人类,这些人类当然包括这些看他游街的人了,如果都是这么像他那么有着崇高共产主义觉悟的话,还要革命干吗?所以刘伯坚觉得“我心无愧怍,我心自安详,志气愈轩昂”,于是愿意“拼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
(五)难以翻身的领袖人物
套用过去的一个术语......比较难以翻身了。
王明是典型的小人得志型的投机人物,凭借着共产国际的支持,王明曾经在党内呼风唤雨,不可一世,结果是导致了共产党败走麦城的人物,又坚定地站在了国民党一边,完全放弃了共产党的独立性,完全就是一副小人的面容,注定要作为反面的典型人物被记载在共产党党史中了。
还有一个人物张国焘如果不是最后投靠了国民党的话,结局绝不会这么悲惨地死在加拿大的养老院里的,看看曾经如此排斥毛ze dong的博古(秦邦宪),在飞机失事后获得毛泽东极高评价--“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就能得出这个结论的了。
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是一件伟大的事件,不仅帮助了危险的中央红军,也为红四方面军的以后生存发展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那时候中央红军虽然人数少于四方面军,但由于留下的都是精英,枪支充足,而四方面军人员充足但水平较低且军官也不足,武器则更不足(按张国焘承认的就是在四川川北打仗打傻了,水平越打越低,不如在鄂豫皖苏区的时候)。所以后来两者互补了一下,四方面军将士兵补给中央红军,中央红军将军官和武器补给了四方面军,结果就是双方各有发展,红军整体力量获得了增强。
后来张国焘分裂后,把四方面军拉到成都附近,结果死伤无数,即使有着强大的力量,由于张国焘本身不是这块料,又不听朱德刘伯承等人的意见,结果还是失败了,最后只得再次北上,就是苦了下面的红军士兵了,可见将熊熊一窝。同样的这些四方面军的将军们,后来在毛zhu xi 的指挥下,个个都是出海的蛟龙,可见张国焘虽有着显赫的资历和领导能力,但比起毛zhu xi 来实在是不值得一提的。
如果能辩证地看待红四方面军转战川康的历史意义,或者说用毛zhu xi 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来认识的话,客观上还是有其功绩的。比如拖延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苏区的围攻,那时候四方面人数众多,更像红军主力的;接应了红二、六军团等等。当然这些不能抹去张国焘实际上的分裂党中央和红军的错误行为的,好在最后红四方面还是选择了正确的方向,向着胜利的方向前进了。
记于2008年12月22日
(六)跟着走
......
诗有很多种,律诗是最讲究格律的,不管是字数还是平仄,还是对仗,都要求很严格。写律诗最厉害的是杜甫,比如他的“天高风急猿啸哀”,千古第一律。七律,是七个字一句的律诗
写作顺序:
全诗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万水千山”“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岷山千里雪”;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暖”“更喜”“尽开颜”,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 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由于红军在度过这里时没有费一兵一卒,所以让人感到温暖;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相比起金沙江,这里的伤亡惨重,所以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更让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白雪皑皑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共有11个多音字:长、难、只、乌、蒙、磅、大、横、更、过、尽。
毛泽东《七律·长征》 长 [cháng][zhǎng]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难[nán][nàn][nuó] 只[zhī][zhǐ]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乌[wū][wù] 蒙[méng][mēng][měng]磅[bàng][páng]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大[dà][dài][tài] 横[héng][hèng]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gēng][gèng] 过[guò][guo][guō] 尽[jìn][jǐn]